標題: [文化] 古代宗廟制度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14.41.32.110
分享 
發表於 2010-8-18 05:13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古代宗廟制度
宗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君主、貴族供奉祖先靈位的祠廟。「宗,尊也;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說。宗廟在中國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明清時期宗廟被稱為太廟。位於河南安陽境內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是迄今發掘出來的最早的宗廟遺迹。

上古至中古時期只有皇室和貴族才可以有宗廟,數目也有嚴格規定,不能僭越,《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

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當時平民沒有設置宗廟的權利,《荀子·禮論》載:「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在古代,宗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常與「社稷」並稱,毀壞宗廟往往會受到重罰。如《唐律疏議》把毀壞宗廟視為「謀大逆」之罪。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是中國商朝京畿附近的一個殷商帝王宗廟,原宗廟距今約3300餘年,出土於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原址為盤庚遷殷後中國商朝的首都附近。有大量殷商同時期的文獻與器具在此宗廟遺址中被發現,著名的如司母辛鼎。殷墟2006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1] From Introduction of Jongmyo。


北京太廟

太廟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帝的宗廟。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北京太廟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是中國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場所,初設於金陵(今南京),後移至北京,現坐落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


太廟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

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

宗廟在中國的意義除了有慎終追遠的象徵,也是古今明鑑之所。然而飲水思源、慎終追遠這些觀念往往只有徒具形式...我想如果當真能人人奉行,就不會有所謂的腐敗出現了吧
頂部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14.41.32.110
發表於 2010-8-18 05:13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是中國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場所,初位於金陵(今南京),後移至北京,現坐落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

歷史

歷代帝王廟於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始建於金陵,供奉三皇五帝和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16位開國帝王。

明嘉靖九年(1530年),開始在北京興建歷代帝王廟。祭祀帝王沿襲南京舊制。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元朝君主牌位被撤銷。後來,南京歷代帝王廟被廢棄,北京歷代帝王廟成為全國唯一歷代帝王祭祀場所。

滿清入主中原後,順治帝增加祭祀元代和遼代、金代帝王,並加祭唐、遼、金、元、明等各族賢臣,祭祀人物達到62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更進一步放寬入祀帝王標準,「應將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盡宣入廟崇祀」。

1931年起,歷代帝王廟被北平幼稚師範學校(現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學)佔用,直到2003年1月才被騰退。
頂部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14.41.32.110
發表於 2010-8-18 05:14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入祀人物
景德崇聖大殿
三皇時代: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五帝時代: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夏朝:禹、啟、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
商朝:商烈祖成湯、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太丁、帝乙
周朝: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宣王、周平王、周桓王、周莊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頃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簡王、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周元王、周貞定王、周考王、周威烈王、周安王、周烈王、周顯王、周慎靚王
西漢: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
東漢: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漢殤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沖帝
三國:漢昭烈帝
東晉: 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晉康帝、晉穆帝、晉哀帝、晉簡文帝
南北朝: 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齊武帝、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魏獻文帝、北魏孝文帝、北魏宣武帝、北魏孝明帝、陳文帝、陳宣帝
唐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
後唐:後唐明宗
後周:後周世宗
遼朝:遼太祖、遼太宗、遼景宗、遼聖宗、遼興宗、遼道宗
宋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宋端宗
金朝:金太祖、金太宗、金世宗、金章宗、金宣宗、金哀宗
元朝:元太祖、元太宗、元定宗、元憲宗、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泰定帝、元文宗、元寧宗
明朝: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景帝、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愍帝

東配殿
三皇時代:風後、倉頡
五帝時代:夔、伯夷
商:伊尹、傅說
周:召公奭、畢公高、召穆公虎、仲山甫
漢:張良、曹參、周勃、魏相
東漢:鄧禹、耿弇
三國時代:諸葛亮
唐:房玄齡、李靖、宋璟、郭子儀、許遠、李晟、裴度
北宋:曹彬、李沆、王曾、富弼、文彥博
南宋: 李綱、韓世忠、文天祥
金:完顏宗翰
元:穆呼哩、布呼密
明:徐達、常遇春、楊士奇、于謙、劉大夏

西配殿
三皇時代:力牧
五帝時代:皋陶、龍、伯益
商:仲虺
周:周公旦、呂尚、呂侯、方叔、尹吉甫
漢:蕭何、陳平、劉章、丙吉
東漢:馮異、馬援
三國時代:趙雲
唐:杜如晦、狄仁傑、姚崇、張巡、李泌、陸贄
遼:耶律曷魯
北宋:呂蒙正、寇準、范仲淹、韓琦、司馬光
南宋:趙鼎、岳飛
金:斡魯、完顏宗望
元:巴顏、托克托
明:劉基、李文忠、楊榮、李賢

廟中廟
關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