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文化] 淺說國慶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6
用戶失蹤天數 42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14.41.24.110
分享 
發表於 2011-2-14 02:44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淺說國慶
http://a7meisu.blog.163.com/blog/static/1658860472010916916521/

淺說國慶


中國歷史幾千年,改朝換代數十次,真正意義上的國慶日卻也就兩個,一個是雙十節,一個是我們今天的國慶日。我們不禁要問,古代那麼多國家的建立為何就沒個國慶日?實際上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

魯迅說,中國歷史不過是二十四姓之家史而已。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沒有國家,只有“家國”,從而產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由此看來,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沒能孕育出國慶日,也實在可以理解了。在古代,由於只有家國,所以所謂的國慶無非就是皇帝的登基日或者皇帝的生日,特別是開國皇帝的生日。但這樣一個日子也向來不為人們重視。這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中國古代向來“以天為本”,個人都是微不足道,一切秉承天意。於是你會發現中國古代的節日大都是曆法、氣象上的節日,比如寒食節、端午節等等,至於針對某人或某事的紀念日古代人根本不講究。第二古代皇帝都認為自己的基業會萬古長青,永無止日,因而用一個確定的日期來“局限”有犯忌諱,因而歷史上改朝換代數十次卻根本沒有國慶日。

這種現象完全是中國傳統文化造成的,最重要的是完全去除以人為本,一切服從天意。在古代不僅沒有國慶日,實際上連個人生日在魏晉以前也沒有過。翻開《儀禮》、《禮記》、《周禮》均無生日禮的記載。有人說《詩經豳風七月》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之句是描寫生日,實際上是扯淡。詩經這段描寫的不過是人們慶豐收的歡樂場景,所謂“萬壽無疆”和生日無關,說的是“這樣的豐收年,這樣開心的日子,但願永遠下去,永無止境”。中國人對於個人過生日的習俗起于魏晉,《顏氏家訓風操篇》曰:“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日知錄》說:“生日禮起于齊梁之間。逮唐宋以後,自天子至於庶人,無不崇飾。”由此可見,古人知道過生日不過是從魏晉開始。

為什麼會從魏晉開始,這是因為佛教的影響。佛教從魏晉時期傳入中土,興盛于唐宋。不能不說佛教對中土影響很大,特別是佛教的紀念日給中國人帶來了新的思考。佛教的節日大都是紀念某人或者某事的節日,比如二月八日釋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涅槃日、臘月初八釋迦牟尼成道日、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日出家觀音菩薩日等,均是某一事件的紀念日。由此人們會想,我的生日能不能搞點什麼紀念呢?這個想法首先在唐玄宗身上實現了,他把自己的生日定做“千秋節”,普天同慶,而後他的歷代子孫紛紛效仿,唐憲宗的“降誕節”,唐文宗的“慶成節”,唐武宗的“慶陽節”,唐宣宗的“壽昌節”,唐懿宗的“延慶節”,唐僖宗的“應天節”,唐昭宗的“嘉會節”,唐哀帝的“乾和節”等等,實際上這些節日就相當於當時的國慶日。至此民間才真正的開始慶祝每個人的生日,可以說中國人對個人或者事件的紀念日完全是受西方佛教的影響,不僅個人,就連道教也受佛教的影響,給老子、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神仙安排了生日就是重要的影響之一。

國慶這個詞最早出於西晉文學家陸機,他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說法,但這個詞到了明朝又成了避諱字,不但不准說“國慶”,連名字也不准叫“國慶”。按照朱元璋的說法,當時“小民不知避忌,往往取先聖、先賢、漢、唐、國、寶等字以為名字。這種起名時尚不太好,不知尊卑長幼,有違人倫道德,宜禁革之。”於是在朱元璋的時代,別說國慶日,你就是孩子起名建國、國慶都不行。

一言以蔽之,中國古代沒有國慶日完全是傳統文化的產物。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對節日的影響也很大,西方的耶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復活節、感恩節等等都是針對某人或某事而設立的節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而中國古代則不講這些,一切以天為大,個人可以忽略不計,因而形成對紀念日的根本不重視,於是出現了改朝換代數十次卻沒有國慶日的怪現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