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分享] 中世紀的主流思想─亞里士多德倫理學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11.252.152.141
分享 
發表於 2012-5-14 06:29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中世紀的主流思想─亞里士多德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在當個時期是主流思想。我們都知道,研究歷史時,認識當代的思想也是挺重要的一環,因此這篇我們來介紹一下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我承認我又拿報告來貼了。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一、何為倫理學

  倫理學也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最早可以在最古老的史詩與神話中考究到,是一門對人類的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性思考和研究的學科。

  倫理學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也就是假設「遇到某種情況時,我們應該要怎麼處理?」以及「又依據著什麼東西而這樣處理」,並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評判。

  其實,簡單地來說,倫理學就是一種對人類「自願性的行爲」所設的道德規範或規則。像是一些標準、價值觀、選擇、自主性、責任等等。

二、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人應該要追求善,他告訴我們說,善就是幸福,那是靈魂的一種活動。在《尼可馬克倫理學》的開頭,亞里斯多德說:「一切技術,一切規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因為人們都有個美好的想法,即宇宙萬物都是向善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在於善良意志。「和其他動物比較起來,人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具有善與惡,公正與不公正以及諸如此類的感覺。」

  而善與惡的差別來自於人的選擇。亞里士多德說:「人生來似乎應該具有一種像視覺那樣的洞察力,以便正確地判斷,選擇真正的善。一個人如果生來就賦有這般美好的能力,他是個生而優秀的人。」

  亞里士多得很重視「善」這個部分,因為他認為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群體動物,社會的存在和運行需要人類「善」的保證。並且社會秩序的維持和國家的發展也需要善的維持。舉例來說:人人都是善的話,那麼人與人之間就可以輕易地信任彼此,而不用付出「信任成本」,假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還需要相互懷疑或查證,所要浪費的時間和精神就是成本的消耗。



  而亞里士多德也說:「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靈魂的現實活動。」

  在德行的部分,他認為德行乃是達到幸福的手段。其層次可以這麼表示:主張人應該有善的生活→而善的生活目的在於實現幸福→實現幸福的手段即是德行,也就是社會需要的美德。

  而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德性有分兩類:一類是理智的,一類是倫理的。理智德性大多由教導而生成、培養起來的,所以需要經驗和時間;而倫理德性則是由風俗習慣沿襲而來。

  德性的原則要求是合乎中道。中道即是中庸之道,而《中庸》的解釋雖然有些爭議,但這邊的意思指的是字面上的意義,也就是宋、明理學家所解釋的:「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人把持著十種德行:勇敢、布施、慷慨、寬宏大量、溫雅、率真、誠實、機敏、友誼與正義等美德,而這些美德是兩種不同極端的平衡點。例如勇敢的兩個極端是魯莽和懦弱。



三、中國思想與其相關的語句

  關於「中庸之道」在中國的相關語句很多,例如《古文尚書》的十六字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人民的意念是難以安撫的,道統的思慮是微妙幽深的,想要傳承道統,最精粹也獨一無二的方法,那就是信守中庸之道。

  而在《論語》當中,孔子面對學生的求教,亦表示了「過猶不及」的觀念。「過猶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四、結論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在現今應用範圍甚廣,而他注重形為與動機並重,認為人要擴充心靈、遵從理性去實踐,使每一行為達到妥善的境地,而這樣的觀點和清朝的學者戴震有相似之處。清朝學者戴震將自古儒家討論的「性善」當成大前提,著重的是在於如何從「性善」達到「善」的落實。姑且不論他們的方法為何,但他們著重於實踐上可說是一致的。

  自古以來無論中西,許多思想家追求的就是一個打從心底散發出來的祥和世界,在中國古書《禮記》的〈大同〉篇中,就有說到理想當中大同世界的情境,而我認為這就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最終成果,應該也是很多人的夢想世界。


 
頂部
memory1024 (記憶體)
百夫長
Rank: 4Rank: 4



UID 159
精華 0
積分 100
帖子 489
金錢 184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50
註冊 2012-1-7
用戶註冊天數 4465
用戶失蹤天數 2489
來自 C洽M群
狀態 離線
61.60.246.189
發表於 2012-5-14 08:53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夫人啊!亞里士多德的<德行論>可從來沒提過中庸這檔子事啊!

中庸思想算是中國特有的,印象中西方哲學似乎沒有這個部份。(桑尼應該比較清楚

因為道德是哲學的第一應用學,所以在談<德行論>時,最好從<知識論>開始下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A5%E8%AF%86%E8%AE%BA

<德行論>的意涵是強調道德的行為是著重對行為者的人格特質,即人的德行;而非行為之是非善惡規則。

所以說亞里士多德在論斷一人的善惡時,只著重於此人的行為動機使否為善。

就算是殺人,只要動機為善,那也是善行。

不過因為這是比較古典的流派,所以比較著重於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而不強調結果的損益。
這點跟<功利主義>著重行為與結果的關係相反,與康德的<義務論>比較接近。

一者是:為最多數人,謀求最大幸福。<功利主義>
一者是:由義務而行,遵從定然律令。<義務論>

另外現在的倫理學界,還有一個新興的主流學派。是以女性角度出發的<關懷倫理學>。
其中心思想是將,一個母親對子女所能做的事情,視為一個人的道德上限。強調:自私、自我犧牲、不傷害。

以上也全憑印象,有錯也請指正。<(_ _)>
頂部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14.26.28.197
發表於 2012-5-14 09:26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他的中庸是「Golden Mean」,在《尼可馬克倫理學》這本書有提到唷!

唉呀找到個更詳細的:

http://blog.aqedu.cn/user1/whhwhx/archives/2008/2008319145920.html
頂部
memory1024 (記憶體)
百夫長
Rank: 4Rank: 4



UID 159
精華 0
積分 100
帖子 489
金錢 184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50
註冊 2012-1-7
用戶註冊天數 4465
用戶失蹤天數 2489
來自 C洽M群
狀態 離線
61.60.246.189
發表於 2012-5-14 10:33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QUOTE:
原帖由 白衣夫人 於 2012-5-14 09:26 PM 發表
他的中庸是「Golden Mean」,在《尼可馬克倫理學》這本書有提到唷!

唉呀找到個更詳細的:

http://blog.aqedu.cn/user1/whhwh ... /2008319145920.html

因為我過去上應用倫理學得時候,那個老師好像在作<關懷倫理學>的論文。P.S.:她是女的。

所以她在<關懷倫理>、<他者倫理>這些比較新興的倫理學這部份講比較多。而我的印象也主要是來自我那時候的筆記
(剛剛翻一下,好像沒講多少<德行論>,倒是<快樂主義>→<功利主義>,<義務論>的部份比較完整。

至於中庸,好吧!我真的不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A%B8

只是我覺得,中庸畢竟不是<德行論>的重點。或者說,東西方哲學在基本的世界觀就截然不同,所以在觀念建立到解釋方式上也都有所不同。EX:阿賴耶識。
單國璽與星雲會面時,就曾說:西方的哲學是線性,東方的哲學是圓的。

而哲學到倫理學的過程,是(哲學: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倫理)的過程。
所以東西方的道德、哲學思想要參在一起,請注意有很多細部上的不同…
頂部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14.26.28.197
發表於 2012-5-14 10:36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大概是我們老師上課時太過強調了,我才會一直往那邊偏;

不過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偶有雷同或者想法一樣這種東西即使經過時間空間還有傳遞的絕對隔離、還是會發生的...

這點感覺很有趣(也可以當小說題材!)
頂部
memory1024 (記憶體)
百夫長
Rank: 4Rank: 4



UID 159
精華 0
積分 100
帖子 489
金錢 184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50
註冊 2012-1-7
用戶註冊天數 4465
用戶失蹤天數 2489
來自 C洽M群
狀態 離線
61.60.246.189
發表於 2012-5-14 11:10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QUOTE:
原帖由 白衣夫人 於 2012-5-14 10:36 PM 發表
大概是我們老師上課時太過強調了,我才會一直往那邊偏;

不過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偶有雷同或者想法一樣這種東西即使經過時間空間還有傳遞的絕對隔離、還是會發生的...

這點感覺很有趣(也可以當小說題材!)

這一點倒是可以參考一下榮格的學說,關於原型以及集體潛意識的部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7%E8%8D%A3%E6%A0%BC

不同的文化之中也會有類似的東西出現,我在自己的小說也提過:到底是人類的大腦結構都差不多,所以才想到差不多的東西。還是他們真的都看過相似的東西…XD

P.S.:榮格的阿賴耶識(集體潛意識)跟佛教的阿賴耶識(藏識),其實也有種似是而非的感覺。
以前把他們放在一起看,害我混亂很久 害我現在都不太敢亂用阿賴耶識這個詞了!
頂部
dt616717 (小任)
參事
Rank: 6Rank: 6



UID 175
精華 0
積分 465
帖子 529
金錢 5363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12-1-9
用戶註冊天數 4462
用戶失蹤天數 3561
來自 新竹
狀態 離線
114.46.137.156
發表於 2012-5-14 11:57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QUOTE:
原帖由 memory1024 於 2012-5-14 11:10 PM 發表


這一點倒是可以參考一下榮格的學說,關於原型以及集體潛意識的部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7%E8%8D%A3%E6%A0%BC

不同的文化之中也會有類似的東西出現,我在自己的 ...

阿賴耶識的話,我學的是根本耶。

集體潛意識用這個名詞也是到奈須的小說才聽過。

但其實我先接觸的應該是空之境界吧XD

佛學概論也是後來才聽過的。
頂部
memory1024 (記憶體)
百夫長
Rank: 4Rank: 4



UID 159
精華 0
積分 100
帖子 489
金錢 184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50
註冊 2012-1-7
用戶註冊天數 4465
用戶失蹤天數 2489
來自 C洽M群
狀態 離線
61.60.246.189
發表於 2012-5-15 09:12 A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QUOTE:
原帖由 dt616717 於 2012-5-14 11:57 PM 發表


阿賴耶識的話,我學的是根本耶。

集體潛意識用這個名詞也是到奈須的小說才聽過。

但其實我先接觸的應該是空之境界吧XD

佛學概論也是後來才聽過的。

集體潛意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 ... C%E6%84%8F%E8%AF%86

阿賴耶識(藏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5%85%AB%E8%AD%98

佛學要學到阿賴耶識,就已經到很深入的部份了!因為那是<唯識宗>的中心思想。

如果把人比喻成電腦,那五感(眼、耳、鼻、舌、身)就是鍵盤、滑鼠等輸入設備。

第六感(直覺)就是記憶體,負責從從記憶(硬碟)中提取資料,交由擔當CPU的第七感(末那識、分別識)判斷。

而佛學的第八識(阿賴耶識、藏識)就類似硬碟,儲存你一切的軟體跟紀錄(造作、業報)。

而榮格的阿賴耶識(集體潛意識),就比較像雲端伺服器了!最大差別就是位置不同,影響的層級也不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