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歷史] 《朝代》元 [打印本頁]

作者: 浪蒼之魂    時間: 2007-8-22 09:15 PM     標題: 《朝代》元

本帖將張貼「元」的相關資料。

除版主、副版主外,一律禁止回覆。

「《朝代》」帖張貼資料形式如下:(例•三國─人物─趙雲)

發現任何資料錯誤之處,一律至「[其他]錯誤修改區」提出。

任何關於本版運作建議,一律至「[其他]意見反應區」提出。
作者: 風後    時間: 2008-8-21 06:50 PM     標題: 元朝-歷史-總覽

爭奪汗位
金朝自13世紀初開始逐漸走向衰落。原臣服於金朝的蒙古勢力開始壯大起來,其領袖鐵木真(即成吉思汗)於1206年統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成為大汗。其後金朝及其屬國西夏在蒙古的屢次打擊下分別於1234年和1227年滅亡。1251年蒙哥即位後,下令攻打南宋。其弟忽必烈則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在此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蒙哥於1259年在進攻四川時去世後,身在中原漢地的忽必烈與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縣),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隨即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取得了勝利。然而,忽必烈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他,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本土(起初名義上還包括承認忽必烈汗位的伊兒汗國,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了)。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元朝建立
忽必烈勝利後被定為一尊,決定遷都中原的大都,將上都作為陪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劉秉忠規劃下,開始興建大都城(今北京市)。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即帝位,並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公布其政府的國號為「大元」,是中國第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為尊稱。[1]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以掠奪性的統治為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征服南宋
1271年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南下伐宋。此時南宋由謝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實際軍政大權長期掌握在右丞相賈似道之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軍攻克南宋軍事重鎮襄陽,次年賈似道被流放。忽必烈任命中書丞相史天澤和樞密院使伯顏為元軍統帥,順江而下,兵分兩路向東進攻。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帶領5歲的宋恭帝和南宋皇族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因與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等意見不合而離開南宋行朝的左丞相文天祥以同都督的身份在江西、福建等地繼續抗擊元軍,但被元軍將領張弘範俘虜。元世祖曾召見文天祥並親自勸降,並答應「原相位復職」,但為文天祥所拒絕。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張弘範率領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遂統一全中國,結束了中國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在此前後,元政府曾要求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如越南、緬甸和日本)臣服,接受與元朝的朝貢關係,但遭到拒絕,故出兵攻打這些國家或地區,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颱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後期
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過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武裝起事。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事,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鈔,但導致物價迅速上漲。次年(1351年),因黃河地區嚴重的水患,元惠宗以賈魯治黃河,動用大量民夫,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韓山童等人決定在5月率白蓮教教眾發動起事,但事洩,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於是帶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打出紅巾進行起事,其後郭子興等人也紛紛加入。元政府則派出也先帖木兒率兵攻劉福通紅巾軍,由丞相脫脫親自督戰攻徐州,一度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然而由於脫脫被朝中彈劾,功虧一簣。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繼承了病逝的郭子興的地位後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在北方察罕帖木兒(李察罕)和李思齊等元軍將領則開始對北方紅巾軍展開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紅巾軍在安豐之役中敗給新興並降元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等南方其它紅巾軍將領和元朝南方勢力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北遷
主條目:北元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軍的追擊下逃離大都來到上都,隨後又逃到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並組織反抗,失敗後於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後繼續北逃至漠北,並多次與明軍交戰。此時元軍主力為漢人將領王保保率領的軍隊,他與明軍將領徐達在漠北的交戰中互有勝負,朱元璋曾多次寫信詔降,但王保保從不理會,被朱元璋稱為「當世奇男子」。位於雲南的元朝梁王繼續忠效於元政府,直到1381年方被明軍消滅。北遷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這個國號,史稱北元,直到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改國號為「韃靼」(一說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即去國號)。

元朝的統治
早在元朝成立前的大蒙古國時期,成吉思汗攻佔中原後有位大臣提出將當地漢人驅趕後把中原變成蒙古人的大牧場。但成吉思汗的謀士契丹人耶律楚材以可以向漢人徵收大量稅收為由強烈反對這個計劃,因而該提案沒有實施。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消滅南宋前,統治者忽必烈為了方便管治中土,就已在中土開始行漢法,將中原的大都作為首都,建立了一套以傳統中國中央集權作藍本的政治體制,例如設立了三省六部和司農司等一系列專司機構,使用中原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在朝中任用了大批儒臣,包括劉秉忠、姚樞、許衡等。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在劉秉忠等人的規劃下建成的。此外,元朝還建立了儒戶這個戶籍來保護和優待讀書人。後來,又恢復了科舉制度(不過名額很有限),尊崇孔子,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元朝的官方思想。

然而,其「漢法」施行得並不徹底。而且,元朝存在等級歧視制度。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元朝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學術界迄今並沒有發現元朝有把國民明確劃分為四等的專門法令,但這種劃分卻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規定中[2]。比如元政府曾規定漢人不許結社、集會、集體拜神,禁止漢人私藏兵器(例如數家才可共用一把菜刀),蒙古人被漢人打死需要償命,若蒙古人打死漢人只需「斷罰出征,並全征燒埋銀」[3]。漢人如當兵則不許充宿衛,如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雖然實際上存在很多例外情況)。這些法律規範對於漢族人均不平等。由於元朝的覆蓋面積較廣,除中原地區外還包括許多其它地方,不少中亞汗國君主以及蒙古王室成員都不滿忽必烈行漢法的舉動,忽必烈晚年也漸與儒臣疏遠,因此漢法並未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



元朝疆域
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越過貝加爾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千米。

全國劃分為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其中包括曾設立於朝鮮半島的地位十分特殊的征東行省: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辟官屬,且財賦不入都省,故與其他行省性質不同),以及總制院(1288年更名為宣政院)所管轄的吐蕃(今西藏)地區。

另外,元朝皇帝在名義上一度同時又是作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的蒙古大汗,其汗國在名義上對各汗國擁有最高的宗主權,因而其領土在某些時候被泛指為整個蒙古帝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曾一度囊括了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域。不過,蒙古帝國實際上早在忽必烈時期已經分裂為大元帝國(元朝)和四大汗國,各個汗國都已形成獨立的國家,各自為政,並不承認元朝皇帝的大汗地位也不受其統治,甚至有時互相交戰,因此大元帝國的疆域並不包括各汗國領土。而元朝設立的行政機構(如行中書省和宣政院)也未包括這些領土。



軍政機構
行政機構
中央機構
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
尚書省,負責執行重要政令,不過有時廢除。
宣政院(總制院),負責佛教及吐蕃軍政事務。
樞密院,執掌軍事。
御史台,負責督察。
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






軍事機構
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三十余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經濟

由於元朝與中亞、西亞地區的蒙古勢力保持著來往關係,使得歐洲與元朝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時因濫發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也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為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期隨從他的父親和叔叔來到中國,在其口述並由魯斯蒂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描繪出元朝中國的繁華景象。


科學
元朝的科學技術有很高的成就。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地位,數學引進了阿拉伯數字,與醫學都在世界先進之列。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郭守敬於1276年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曆》,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他還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其後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再加上濟州河、會通河等其它幾項重大工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


文化
元朝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的發展。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湧現出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了與南戲的交流,提供了戲曲進一步發展的契機,例如崑劇和粵劇。敘事性文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主導地位,詳見元代文學。

元朝對不同的宗教持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各種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吉思汗十分敬重並曾親自接見長春真人丘處機,讓他掌管天下道教。在忽必烈時期,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獲得了元朝朝廷相當的尊重,薩迦派法師八思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後升為帝師),賜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統天下佛教,並兼任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使來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務。與此同時,隨著中西方的交流,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尤其是景教和天主教)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

入聲字最早被認為在元朝官話消失
作者: 風後    時間: 2008-8-21 06:58 PM     標題: 元朝-人物-成吉思汗

元太祖,又稱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國奠基者、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奇渥溫)氏族。而按照蒙古起名傳統,元太祖全名應為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元太祖,諡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在他眾子中,最為著名的四位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臺為國主,欽定窩闊臺為繼承人。成吉思汗死後,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選拔、擁護自己的三哥。征服金朝後,拖雷去世。

生平
成吉思汗的父親為其乞顏部的酋長也速該。他的名字鐵木真之由來乃是因為在他出生時,乞顏部正好俘虜到一位屬於敵對部族,名為鐵木真·兀格的勇士,根據當時蒙古人的信仰,在抓到敵對部落勇士時若正好有嬰兒出生,該勇士的勇氣會轉移到該嬰兒的身上,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名遂因此而來。傳說成吉思汗在出生時,手中拿著一血塊。鐵木真小的時候,他和扎木合結拜為兄弟。後來他父親遭塔塔爾族的人殺害(懷疑被毒死)。成年後,鐵木真之妻被搶,而他也落荒而逃至扎木合處借兵報仇。自此兩人的部落共同生活。而鐵木真提拔非貴族年輕人為將領的行為引發扎木合不滿,最終導致決裂,扎木合還伏擊偷襲鐵木真的部隊。

在鐵木真努力之下,他的部族再次強盛起來。塔塔兒部首領蔑兀真笑里徒反抗金朝,金朝大將軍完顏襄約克烈部王罕和鐵木真聯合出兵進攻塔塔兒,塔塔兒部大敗,蔑兀真笑里徒被殺。鐵木真遂被金朝封為「札兀忽里」,即部落官。1201年,鐵木真聯合王罕,擊敗札木合部。並於次年全殲殘餘的塔塔爾人。在1202年,王罕騙鐵木真赴婚宴不成,聯合札木合夾擊鐵木真。這是鐵木真經歷的最為慘烈的一仗。他一直逃到貝爾湖以東才避過一劫。並在當年秋天突襲王罕駐地,三天之後完全消滅了克烈部。王罕逃到鄂爾渾河畔之後被乃蠻人殺死。而其子桑昆則逃到庫車,被當地人殺死。在1206年,扎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鐵木真之手,扎木合請死,鐵木真殺了他。爾後,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的眾部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並得到了「成吉思汗」(蒙古語意為海洋的大汗)的封號,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成吉思汗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民主為基礎的共和政體制度。此後,蒙古人開始擴張版圖,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向蒙古求和,然後進攻金國,在1211年的野狐嶺會戰大破四十萬金軍,1214年金遷都汴京,蒙古軍在次年攻陷中都,金國在黃河以北之地陸續失守。正當金國危在旦夕時,中亞的花剌子模與蒙古結怨,成吉思汗急於報仇,在1219年親率蒙古主力西征,金得以苟安一時。成吉思汗在西征時,先後消滅了西遼、花剌子模及許多國家,又派速不臺率領蒙古軍向欽察草原擴張。

成吉思汗回師後,再攻西夏。1227年7月,在蒙古軍圍困西夏首都時,成吉思汗病逝於賀蘭山,終年65歲,死後葬在不爾罕山(今肯特山)接近斡難河源頭(Onon River)的地方,其死因至今眾說紛紜,而其真正的陵寢至今尚未被確認其位置。

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上,有一座巍巍然屹立著的蒙古包式建築宮殿,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一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 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為一年的四次大祭。

十三翼之戰
十三翼之戰是鐵木真(即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戰役之一。1189年,被各部推舉為首領的鐵木真與札木合發生軍事衝突。次年,札木合集合三萬人進犯。鐵木真將自己所屬三萬人分為十三翼,迎戰于答闌巴勒主惕。這次戰役鐵木真雖然失敗,但因札木合殘殺俘虜,引起部下不滿,並歸附鐵木真,反而增強了他的實力。


戰役過程
十三翼之戰是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時的一次重要戰役。公元12世紀末,在鐵木真的領導下,蒙古乞顏部迅速發展壯大,引起札答蘭部首領札木合的不滿。金明昌元年(即1190年),札木合聲稱部人劫掠鐵木真馬群被射殺,聯合泰赤烏部等十三部共三萬人進攻鐵木真。鐵木真得到札木合部下亦乞列思人的報告後,集結部眾三萬人,組成十三個「翼」(有指「翼」即是「營」)迎敵。鐵木真和母訶額倫各分統一翼軍,其餘各翼多由乞顏部貴族統領。雙方大戰于答蘭版朱思(今蒙古溫都爾罕西北),鐵木真戰敗,退避于斡難河(今鄂嫩河)上源狹地,札木合也領軍還本部。戰後,札木合將俘虜分七十大鍋煮殺,引起了各部的不滿,紛紛歸心於鐵木真。此戰鐵木真敗而得眾,使其軍力得以迅速恢復和壯大。




歡迎光臨 醉俠山莊 (http://emprise.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