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討論] 歷史上「賦」的轉變期:簡析張衡作品及〈歸田賦〉的重要性 [打印本頁]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1-23 09:48 AM     標題: 歷史上「賦」的轉變期:簡析張衡作品及〈歸田賦〉的重要性

歷史上「賦」的轉變期:簡析張衡作品及〈歸田賦〉的重要性

關鍵詞:漢賦 張衡 歸田賦


本篇文章為白衣夫人原創,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一、提要

  「賦」本是詩中的六義之一,而非一種體裁,在〈毛詩序〉中,就把「賦」作為〈詩經〉「六義」之一[1],解作鋪的意思,指鋪陳言志的手法,而在荀子最早以賦作篇名,「賦」才開始成為一種體裁名稱。
  而漢朝賦經過萌芽、全盛期,直到因為東漢中葉以後國勢日衰,進入了轉變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張衡和趙壹[2]。而本篇文是就張衡來探討,並專注於〈歸田賦〉及〈思玄賦〉作較深入些的研究,期待能了解其文章的內涵和張衡這位著名的學者。

二、作者介紹

  張衡是歷史上著名的中國東漢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詩人,他發明渾天儀、改良水鐘、發明地動儀,又改進了數學計算方法、探討日蝕、月蝕原理等等,對於中國科學上有很大的貢獻,而其在文學上亦是一個轉折的指標。
  張衡所處的年代是賦體裁模擬的興盛期,而他自己亦曾寫過類似的作品,如〈兩京賦〉。而他所代表的轉折指標則是從〈歸田賦〉開始,此賦形式較為短小,一掃漢賦先前那種鋪采摛文、虛誇堆砌的手法,運用清麗抒情的文句,描寫自己的懷抱和感情,內容和形式都起了變化,對後代的辭賦也很有影響[3]。
  而自張衡作為開端,漢賦開始轉變,而後到了蔡邕、趙壹、禰衡等人,賦的篇幅開始變得短小、適宜閱讀,也較貼近現實,而張衡在漢賦的此一轉變上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三、著作作品

  (一)、〈兩京賦〉

  張衡所處的年代是賦體裁模擬的興盛期,而他所作的〈兩京賦〉也是這類作品。〈兩京賦〉指的是〈東京賦〉和〈西京賦〉,〈西京賦〉寫長安的奢華無度,而〈東京賦〉則是寫洛陽的儉約和禮儀,兩者有明顯對比效果,藉以來歌頌東漢。三國時期曹魏官吏國淵就曾說〈兩京賦〉是「博物之書也」[4]。

  (二)、〈南都賦〉

  〈南都賦〉在張衡的作品之中並非代表作。此賦內容寫其家鄉南陽,文字如當時漢賦流行風氣一般,使用了大量的難辭僻字,唯其內容介紹了自己家鄉的山川地理環境以及人文風俗等,充滿了濃厚的鄉土味,對於後代了解當時當地情況而言,是一篇值得研究的作品,但就文學上而言,此賦的意義同於當代流行的諸多篇章一樣,反而不會這麼大。

  (三)、〈思玄賦〉

  〈思玄賦〉是在張衡在官場上遭逢變難之時所作,「衡因受宦官讒毀,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5]。」,而此賦仿屈原之〈離騷〉,仍是未脫模仿的窠臼,雖其內容工整、念來協於音律又情感豐富,但由於亦是模仿之作品,因此在文學價值上卻也不是那麼具代表性。

  (四)、〈歸田賦〉

  〈歸田賦〉是抒情的小賦,其全文不過寥寥兩百餘字,卻充滿了其瀟灑清心的情感,文章中沒有浮誇、沒有字句的刻意堆砌,使用了平白易懂的文字直書胸臆,雖然裡面仍有消極思想,但這篇賦的意義在於跳脫了奢華帝家氣息,轉而專注於個人的情感之上,無論在文字的運用上或者文章所表達的內容中,皆是一篇漢賦轉折的代表性作品。

四、〈歸田賦〉解析

  張衡的作品在漢賦上轉變上較具意義的是〈歸田賦〉一篇,而本題就就此篇賦進行探討。
  〈歸田賦〉一文開頭第一段「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即敘述為何歸田,在〈思玄賦〉的悲歎當中猶可見張衡的精神反抗與心中猶存的壯志,而在〈歸田賦〉中,就見其由於失望轉為欲歸園田居,並且也以「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表達了不知此汙濁之世何時才會開明,因此決定「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而歸隱。
  而〈歸田賦〉的第二段即是自己決定歸隱後的行動,張衡敘述了自己在仲春時節歸隱,並描寫了春天欣欣向榮的景像,「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交頸頡頏,關關嚶嚶。」而此一清新氣象讓人神清氣爽,不覺心情也好了起來,張衡看見這般春化萬物的榮景「於焉逍遙,聊以娛情。」然而第二段和第一段的對比反而更令人惆悵。第一段描寫著晦暗不明的世道,而第二段的欣欣向榮卻和第一段明顯有著差距,雖然歸田已是抉擇,然而此一抉擇背後卻應是更多的哀嘆和唏噓。
  至於到了第三段,則寫了田居時的作為,「爾乃龍吟方澤……懸淵沉之魦鰡。」,在鄉野間自由自在,自由地唱歌、悠哉地垂釣,比起以前在官場上還要怕被讒陷、朝朝暮暮擔憂生命安全,這樣的日子不但快活而且輕鬆自在許多。此段充分表現出了田居日常生活的怡然自得和快樂輕鬆的氣氛,將第二段單純描述草木欣欣向榮的景色更進一步地去描寫,承續了第二段的「景」做延伸,也更深入地寫出了在田居的悠然。
  第四段則寫從早到晚都是自在地遊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盤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雖然從早到晚都沒在休息,但卻因為如此生活之安樂而忘卻勞累。接著稍微點到了老子思想的消極處,意欲回歸蓬盧彈琴、讀書、寫作,並且希望從此逍遙世外,別再在意塵世間所賦與的榮辱。
  〈歸田賦〉表達了東漢中後期士人普遍具有的避世歸隱思想,但是其避世歸隱之路不是指向飄邈的仙境,也不是死後的至樂,它就在大自然中,在人境中。[6]在世人都追求功名利祿之時,作者──張衡──已然看透一切,但與其說是看透,更不如說他放棄了外在的名分,更專注於自己的抱負,如「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即是。
  而張衡的歸田與其說是消極的避世隱居,更不如說是放棄塵世間的虛榮,進而去追求一個身為士人更應該去追求的理想,盡心地、無旁騖地去投入屬於自己的志業。

五、結論

  漢賦上承楚辭、下開駢、散,而其中漢賦由起初承自楚辭的模仿到、雕琢堆砌字句和鋪張華麗的洋洋長篇,直到後來出現了詠物、抒情、抒發胸中志向的小篇文章,最後又發展成了魏晉時期的駢賦。而其中的轉折點就在於張衡〈歸田賦〉之創新,此賦除了以歸田為名開創漢賦新河,在內容上更是開創性的突破。而張衡除專精於科學外,在文章上亦有造詣,在如此壓抑的環境當中,往後所留傳下來的文章,便漸漸地多出了文人們心中的情感,而張衡無可疑問的,是在時代潮流中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

六、參考資料

1.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華正書局。
2. 《後漢書》,電子書。
3. 《三國志》,電子書。
4. 《漢唐賦淺說》,俞紀東,東方出版中心。

七、注釋

1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華正書局,頁161。
2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華正書局,頁164。
3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華正書局,頁165。
4  《三國志•國淵傳》
5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
6  《漢唐賦淺說》,俞紀東,東方出版中心。




歡迎光臨 醉俠山莊 (http://emprise.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