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討論] 陣法:陣形概要 [打印本頁]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3-30 09:12 PM     標題: 陣法:陣形概要

來源:維基百科

  陣法,有時稱陣形,通常用來描術古代軍隊於行動或作戰時的佈署方式,在冷兵器時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戰國時期《孫臏兵法》就提及「八陣」與「十陣」,又以八陣最為著名,為歷代重要陣法。歷史上另外還有用以射擊的「雲陣」、圍敵的「贏渭陣」、奇襲用的「闔燧陣」、重視軍隊防守及互相救應的「率然」、「掎角」陣勢,備受推崇的諸葛亮改進過的「八陣圖」以及「六花陣」等等,種類不下20種。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3-30 09:15 PM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中國古代作戰是非常講究陣法即作戰隊形的,稱之為“佈陣”。佈陣得法就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克敵制勝。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于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衝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鬥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鬥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于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九天玄女)那裡學到陣法(天一遁甲),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西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西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託,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現在已經失傳。秦漢以後,中國歷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餘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佈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嶽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中國的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3-30 09:15 PM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陣法操練,是古代治軍的重要方法。通過操練,教給士卒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信號和口令,在戰鬥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合力。陣法操練是將烏合之眾訓練成軍隊的有效途徑。今天各國軍隊使用的佇列,就是古代陣法操練的殘餘。目前各國均使用西式佇列,原來東方的佇列已不可見,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佇列較東式佇列嚴肅整齊,指揮多用口令,東式則是以旗號、金、鼓為主,日本使用軍旗、法螺貝、太鼓、鐘和軍配。戰國名將武田信玄擅長陣法訓練,武田的軍容,常使人感到危險。

  中國的兵法重視謀略,陣法處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則受到相當的重視。這是因為,中國的戰爭規模遠比日本為大,在動輒以“良將千員,帶甲十萬”的戰爭中,軍隊統帥主要進行戰略和戰役層的思考,戰術還在其次,同時也因為尊崇儒術,重文輕武,對陣法研究不夠重視;而日本的戰爭多在千人級,軍隊統帥也是戰術指揮員,不能不精研陣法,日本自鐮倉以來一直是武家政權,陣法在歷次戰爭中經受磨練,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3-30 09:16 PM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說到列陣,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聞鼓出擊,聞金退兵的概念,具體到列陣時的排列,直擊還是迂回,由兩,伍長之類的下級軍官看中軍旗決定,一伍的成員本身就是一個小的戰鬥集體,大致分(按步兵計)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長兵器和遠射兵器為主(短兵缺乏也與當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不精,難以造出適合短兵相接的長劍有關),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為主,主要對付對方的戰車和戰馬,戟可掃可刺,屬於多功能兵種,矛以刺為主,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作戰人員,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伍為陣型之中最小的作戰單位,四伍為一兩,五兩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皆為春秋以前兵制).之間嚴格禁止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再直接一點就是說,不允許逞匹夫之勇),這大概也是秦以前單騎突陣的情況不多的原因(單獨一輛戰車,突擊訓練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長戟,長矛為主要兵器的重陣,跟送死沒什麼巨別).

  再來重點說一說當時的兵器狀況,也許會有助於瞭解為什麼秦代以前陣那麼流行.前面說了,青銅器時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長,一般到50~80CM之間,這樣短的兵刃,韌性又不好,易斷,用來作主戰兵器好像不適合。主戰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穩定性,攻擊性倒是其次,而以長戟,長矛和戰車為主要兵器,近身的時候。特別是面對的是吳,越這類以短兵為主的步兵時會很吃虧(吳越的鑄造工藝比當時的中原要發達,這點從越王劍可以看出來),畢竟長達兩丈四尺(5.5~6米)的長戟運轉起來是遠不如只有60~80釐米的劍的(雖然也有長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擲為主要作戰方式的,也可以近戰),結果是只要對手能搶進身來,則長兵器的一方幾乎必敗,為了有效地進行對抗,只有使對手不得近身,這就需要配合,也從客觀上推動了陣的發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對手不得近身這點道理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還有一點,秦以前由於長期處於戰爭之中,各國的常備軍數量龐大且有效(既便是臨時徵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戰鬥技能和很強的紀律意識,因為他們時常要被徵召),也從客觀上保證了陣對他們能進行有效的約束.也保證了將領們能有效地排出他們想要排出的,最適合戰場形勢和雙方兵力對比的陣勢,這一點很重要,也是這時的軍隊和以後的中國戰爭時大量的烏合之眾的區別。(自漢以後,只有岳家軍的步兵陣才能算是真正的陣,噢,還有戚家軍)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重又大亂,湧現出兩股有影響力的義軍。一是西楚霸王項羽(名籍),二是漢王劉邦(字季)。應該說這時的步兵陣在中國幾乎已發展到一個高潮,隨著三十幾萬秦軍主力被項羽在巨鹿擊敗,早期的楚漢爭霸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兵團,有組織的將陣用於戰爭。這樣比劉邦更強悍的項羽占盡了優勢,一度將劉邦打得狼奔琢突,潰不成軍。只是在韓信出現之後,漢軍才憑藉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戰陣(二者缺一不可,再強的計策,再突然的奇襲,士兵不守紀律也是徒勞,試想漢,趙井陘之戰,一萬老弱漢軍能擊敗二十萬趙軍,背水一戰是不假,但若沒有有效的陣,能堅持到漢騎偷襲成功嗎?),終於擊敗不可一世,只憑勇力的西楚霸王。楚,漢爭霸從總體來說,只是烏合之眾的較量,有效使用陣的情況很少。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3-30 09:18 PM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於單兵作戰能力弱于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型。只有保持陣型,才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這一點上,中國古代要比西方認識的明確的多。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有組織的戰鬥之後。而陣則是組織作戰的外部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破壞了陣型之後才是屠殺的開始。所以說,當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鬥雙方往往想法設法破壞敵方的陣型的穩定性。

  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復的衝擊,防止敵人佈陣,比如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進行的一次交鋒中,楚軍就逼營佈陣,防止晉軍成陣。而晉軍填平灶坑水井,撤掉營帳,最後撤掉柵欄成陣。而佈陣過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佔領控制一定地幅,使用遠端攻擊武器控制大片地域,用句舊小說或者評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射住陣腳”,防止敵人沖陣。在破陣時,或派遣強悍勇士為先導,破入陣中而大軍隨後進行強行突破(錐形陣比較合適啊),而成語中所說陷陣之士,就是指此。或引誘敵軍進入複雜地形。或迂回攻擊薄弱部位。

  這裡我們就可以說說古代將領擔挑和衝鋒的問題。有許多人對評書和舊小說裡大量將領單條的場面感到懷疑。古代將領擔挑或者將領帶頭衝鋒是確實存在的。最早的記載應該發生在春秋時期。而在某些時期,由於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素質低劣,裝備薄弱,某些裝備精良的武藝高超的將領,就成了一支軍隊的核心,他的生死存亡決定著這支軍隊的成敗。

  比如說三國初期。將領單挑,或者百萬軍中縱橫馳騁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就是由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耗費了大量的精銳軍隊。各個軍閥組織的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缺乏訓練、士氣低落,一旦遇到不可測的情況,比如襲營、中伏、斷糧、火攻,則很容易崩潰。三國時期發生過數次這樣以少勝多的情況就是因為此。以少數精銳善戰之軍擊敗多數缺乏訓練與整合的軍隊,比如說,官渡之戰,因為缺糧,而袁紹軍崩潰;赤壁之戰,因為火攻,八十萬曹軍覆滅;彝陵之戰,因為火攻,擊敗劉備川蜀大軍。但是,隨著三國鼎立形成,各國均對軍隊加以整編訓練,這時候,就以軍隊的集團作戰為主了,很少在出現一些將領單挑的局面了,各國領軍將領也由原來的注重個人武力向著注重將領領軍與謀略能力轉化,比如說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姜維、鄧艾等 。所以說,在這種缺乏基層組織的情況下,將領單挑是很正常的。


 
作者: 天隱    時間: 2014-7-19 10:55 PM

那麼請教一下:敢問風后.八陣圖為何失傳已久?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4-7-20 12:08 AM

會失傳的動動腦筋想吧,不就是沒有特別著作,或者著作散佚這些原因而已嗎?


不過八陣圖部分,你可以參考當時諸葛武侯利用當地的天候和地理環境,使用巨石等一些「工具」去改變微氣候,這是一個很妙而且也很先進的一個觀念,足可見他的觀察細緻。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研究地理,那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


以下有文章可以參考:


從各層面、不同角度,分析八陣圖        2013-09-26

文章取自:為什麼薯條會這麼迷人 作者:張文亮

破解八陣圖 孔明的巧陣

「《三國演義》裡,哪一個人最神氣?」
草上飛總愛問一些有趣的問題。

「孔明最神氣。他還沒出現時,《三國演義》讀來沉悶;
他走了以後,《三國演義》就太感傷。
他足智多謀,配合眾將官的博命演出,
是《三國演義》最精采的地方。」我回應道。

「後人稱讚孔明是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三分國是經過赤壁之役,天下分為魏、蜀、吳,
這很容易了解,但是八陣圖是什麼呢?」

「唉!這種題目考式不考,上課不講,報紙不寫,
連羅貫中先生寫《三國演義》時,
也只嘆其變化無窮,學不來的。
你怎麼會拿來當問題問呢?」我反問他。

 

破陣的推測

「但是這世界是不是應該有一門課,稱為叫不出名字的課;
所討論的,都是別的課不討論的內容。

這是為了給那些在正規課本或標準教育裡,
找不到學習喜悅與樂趣的學生來參與的。」
草上飛講了一段心事。

我讚許的看了他一眼,說:「以科學的推理,
是有可能可以破解孔明的八陣圖。」

「那首先,要從哪一個觀點來破陣呢?」
草上飛的眼睛又亮了起來。

 

水邊的地形

「孔明擺八陣圖的所在,是在四川東邊的奉節。
奉節的旁邊有一個小城,叫作白帝城。

當年,吳國大將陸遜,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
劉備大敗退回益州,後來在白帝城病逝。

陸遜取得大勝,自荊州進軍追趕,
就在奉節城外的長江邊遇到孔明的八陣圖。」
我先鋪陳歷史的長鏡頭。

「你怎麼知道是在長江邊相遇的呢?」草上飛追問。

「那個地方名叫魚腹浦。
魚腹 是代表溪流 流道變遷後,水中留下的砂礫地,
浦 是沙洲的意思。

而益州就是四川,
長江在西北高處流入四川,
再挾岷江、沱江、涪江與嘉凌江的水量進到奉節,
在此穿過瞿塘峽、巫峽與西陵峽;
這三峽古稱為長江三峽。」我再敘述地理的舞臺。

「沒想到八陣圖,就是在長江三峽的附近。」
草上飛似乎抓住了思考的起點。

 

氣候的特徵

「陸遜進入奉節,約在五月,正值夏季,
這是四川的雨期,天氣潮溼,長江三峽常起濃霧。」
我以氣候學逐漸邁進主題。

「難怪,這時有蜀犬吠日的現象。」
草上飛的國文根柢也不差。

「孔明在魚腹浦的河床上,
以溪床上的石頭堆擺成八九十根石柱,
改變了當地局部區域的氣候變化。」

「為什麼呢?」

「石頭的比熱比水小,以所白天溫度容易提高,
再加上陽光照在每根石柱上的高度不同、
角度不同、方位不同,所產生溫度的差異也不同。

溫度高的地方,空氣上騰,
這時,風就會從江上吹進石柱群中。」
我再以物理學進一步逼進。

「原來孔明的八陣,是在改變每日、每時的風向。」
草上飛恍然大悟。

 

日夜溫差的變化

「陸遜進入陣中,是在下午,
到黃昏日落時想離開,這時,
石柱溫度迅速下降,風向大變,
便改為由石柱間吹入江中。

石柱長寬各不同,所吹過的風速大小、
風向回旋、風響聲也各不同,
加上天昏霧起,上游微雨,峽口水位上升,
這時風、水驟至,人困其中,若不辦方向,
很難全身而退。」我再以河川學逼近問題核心。

「真有意思!難怪聰明的陸遜,也幾乎陷沒於此。」

「沒錯,幸好孔明的岳父黃承彥,
站在山上,把石陣方位看得一清二楚,下山救了陸遜。」

「咦,孔明的岳父怎麼去幫敵國的將軍?」草上飛不解。

「孔明不想傷害陸遜,只想讓他知難而退,
所以委託岳父在此擔任看守八陣的保全人員。」

「這個岳父還真不錯,不過,
既然是河邊石陣,為何稱為八陣呢?」

 

八的暗示

「孔明沒有故弄玄虛,石柱的排列稱為陣。
八在中國的文字裡代表多,
所以道路可通達的方向多,稱為『四通八達』;
東西擺得很雜,稱為『七橫八豎』;
擺得很亂,稱為『亂七八糟』;
意見太多,稱為『七嘴八舌』。
所以孔明一開始就擺明,
八陣圖內方向多,歧路太多會亡羊。」

「原來,陸遜沒讀懂中文,
又不懂物理學、河川學與氣候學,
才走不出八陣圖。他出了八陣圖後,
便趕緊退兵,回到吳國後,
再下工夫苦讀文字學與物理學了。」

「哈,哈,但願如此。」我大笑著說。

 
文章取自:為什麼薯條會這麼迷人 作者:張文亮




歡迎光臨 醉俠山莊 (http://emprise.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