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討論] 陣法:八陣 [打印本頁]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36 PM     標題: 陣法:八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八陣為歷代重要著名陣法,不過八陣卻有下列多種解釋:

  八種陣形變化,亦即八種戰鬥隊形。將領依不同的軍種特性、地形、敵方人數,隨機應變,將軍隊佈置成各種不同的陣形。八陣共分為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陣、輪陣、浮沮陣、鴈行陣[1]。
  九軍八陣法,以井字形將軍隊分為九分,外八內一,主帥居中。八代表八個方位或八個陣地。風后握機制勝,作為陣圖;故八其陣,所以定位[2]。
「陣」可為軍隊編制裡的一個單位,分別為伍、隊、陣、部、將、軍,而八陣為一部。「八隊為一陣…八陣為一部…八部為一將,有二萬八千一百六十人…八陣齊可變也,終於六十四卦也。八將為一軍」

──明.龍正《八陣圖合變說》

1^ 《文選.卷四十一》李善注引《雜兵書》,南朝梁,蕭統著。
2^ 《風後八陣圖記》,唐朝,獨孤及著。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37 PM

九軍八陣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軍八陣法,或稱握奇八陣。根據《握奇經》:「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傳說中八陣最早是由黃帝時代的將領風后所創,並記載在風后所著的《握奇經》裡。但根據清朝學者考證,此經並非風后所著,最早應出現於唐朝 [3]。

  歷史上真正最早出現八陣一詞的古籍,應屬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皆待令而動。」但此處僅提八陣之名,未提八陣內容為何。根據唐朝常州刺史獨孤及所著的《風后八陣圖記》,此八陣為: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等八種。但此八陣並非真的是八種陣形,八是八個方向,八陣是指八個陣地上的部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太宗曰:『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斯八陳何義也?』靖曰:『傳之者誤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詭設八名爾。八陳本一也,分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號;風、雲者,本乎幡名; 龍、虎、鳥、蛇者,本乎隊伍之別。後世誤傳,詭設物象,何止八而已乎?』」根據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九.制度類.八陳》,八陣又有下列說法:洞當、中黃、龍騰、鳥飛、折衝、虎翼、握機、連衡等八陣。

  依宋朝《武經總要》中的推演,九軍八陣法的主要結構是由九個小陣組成一個大陣,即八陣包一陣,如一個井字形,其中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之陣稱為正陣,和中陣合成十字型,為全陣骨幹,通常為依附營壘或戰車、圍柵,由大量弓弩兵構成的防衛式陣式。其他四角之四個小陣,稱為奇陣,可轉換及運動,通常為持各種長短兵器,由重裝步兵構成的攻擊式陣式,大陣後又各有數列輕步兵及騎兵,擔任機動部隊,主陣前行時則於前方擔任警戒。大將於中央主陣以旗幟金鼓等信號指揮周圍八個小陣,隨機應敵,變化正奇,稱為握奇,故又叫握奇八陣。

  三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曾經在古八陣的基礎上推演出所謂的「八陣圖」,並有留下部分內容及三處石陣遺蹟。另依《晉書.帝紀第一》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曾觀看蜀軍遺留下的營壘,稱諸葛亮為「天下奇材也」,亦是在讚美其營壘佈陣的高明與巧思。晉文帝並令其近侍陳勰學習諸葛亮的「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

  《晉書.馬隆傳》記載,晉將馬隆曾依《八陣圖》作偏廂車,僅以三千五百人進攻在涼州作亂的羌人,地面寬廣時設置鹿角車營,路狹時則將木屋直接放置於車上,敵人來襲時就以弓矢八方射之,馬隆以此孤軍深入羌地,一邊作戰一邊前進,轉戰千里,殺傷數以萬計的羌兵,最後平定羌亂。由此可以想見八陣圖的威力。

  這種陣式源於漢代對抗匈奴的營壘法,在行軍時把包覆蒙皮、設置鹿角及拒馬的戰車連結起來作為防衛工事,在停止行軍駐紮防衛時,則以壘石、木柵為防衛工事。即所謂的「行為陣,立為營」,是一種相當完備的佈陣行軍之法。其軍事意義頗類似西方的希臘長槍方陣、羅馬龜甲陣等,是一種先鞏固防禦,後伺機攻擊的步兵集團陣形。諸葛亮及宋人會發展此種防衛陣形,主要是由於他們都是從南方對抗北方,但是南方少騎兵,為了對抗北方優勢的騎兵戰力,因此制定這種偏重防禦的步兵陣法。

3^ 《四庫全書提要.握奇經》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41 PM

  八陣是指中國古代的一種軍事陣法,目前主要存在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八種陣形變化,一種是指九軍八陣法。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沿革

  關於八陣的由來,在傳說中是由黃帝時代的將領風後所創,並有《握奇經》流傳後世,但應為後人偽作。

  據《後漢書》記載,在漢朝時的兵書中,就已有《八陣圖》。東漢車騎將軍竇憲北擊匈奴,班固為竇憲作銘文,其中有“勒以八陣”的文句。而依《魏書》記載,漢承秦制,于農隙時講武,在十月時車駕親幸于長安的水南門,會五營兵士,為八陣進退,名曰“乘之”。據《隋書》及《新唐書》在禮樂志的相關記載,此教習之法,乃是讓士兵分為兩軍,各依直陣、銳陣、曲陣、方陣、圓陣的順序變陣,取其對應的五行相克之意。

  在中國古代經典兵書的《武經七書》中,亦多有提到佈陣之法,如《司馬法》和《李衛公問對》等,但《武經七書》亦多被懷疑為後人託名偽作,其內容不可盡信。

  三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曾經推演八陣圖,並留下部分內容及三處石陣遺跡,後來唐宋的兵家在復原推演八陣時,多採用諸葛亮的遺法,如北宋朝廷的平戎萬全陣等。其相關陣法皆記載在其北宋官方編纂的《武經總要》之中。

  據《宋史》記載,唐朝李靖由其叔韓擒虎傳授九軍八陣法,但因久經戰亂,武將通曉此陣法者頗多,乃將八陣改為六花陣,以迷惑敵人。八陣原為八包一的方陣,而六花陣則為六包一的圓陣。

  由於偽作不少,而後人又多穿鑿附會,因此目前對八陣存在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主要則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八種不同的陣形變化,一種則是指九軍八陣,或稱為握奇八陣。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41 PM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八陣變化

  八陣的第一種解釋即是指八種不同的陣形變化。將領依不同的軍種組成、地形、敵人,因時制宜,隨機應變,將軍隊佈置成各種不同的陣形。

  在河南省密縣曾出土唐朝常州刺史獨孤及所著的《風後八陣兵法圖》碑,除了八陣正圖,還包含了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等八種陣圖。

  在軍事史上也可找出許多古代將領以不同陣形佈陣的資料,但依此解釋則似乎不需特定限制於八個陣形,如此反而流於形式。而有些陣形圖樣並無實際的軍事應用價值,唐代李筌便曾說:“兵猶水也,水因地以制行,兵因敵以制勝,能與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則戰陣無圖明矣!而庸將自以教習之法為戰敵之陣,不亦謬乎”。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41 PM

  握奇八陣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第二種解釋為九軍八陣法,依握奇法:“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依宋朝《武經總要》中的推演,其主要結構是由九個小陣組成一個大陣,即八陣包一陣,如一個井字形,其中的上、左、右、下方之四個小陣稱為正陣,和中陣合成十字型,為全陣骨幹,通常為依附營壘或戰車、圍柵,由大量弓弩兵構成的防衛式陣式。

  其他四角之四個小陣,稱為奇陣,可轉換及運動,通常為持各種長短兵器,由重裝步兵構成的攻擊式陣式,大陣後又各有數列輕步兵及騎兵,擔任機動部隊,主陣前行時則于前方擔任警戒。

  大將于中央主陣以旗幟金鼓等信號指揮周圍八個小陣,隨機應敵,變化正奇,稱為握奇,故又叫握奇八陣。

  這種陣式源於漢代對抗匈奴的營壘法,在行軍時把包覆蒙皮、設置鹿角及拒馬的戰車連結起來作為防衛工事,在停止行軍駐紮防衛時,則以壘石、木柵為防衛工事。即所謂的“行為陣,立為營”,是一種相當完備的佈陣行軍之法。

  其軍事意義頗類似西方的希臘長槍方陣、羅馬龜甲陣等,是一種先鞏固防禦,後伺機攻擊的步兵集團陣形。 諸葛亮及宋人會發展此種防衛陣形,主要是由於他們都是從南方對抗北方,但是南方少騎兵,為了對抗北方優勢的騎兵戰力,因此制定這種偏重防禦的步兵陣法。

  依《晉書》記載,晉將馬隆曾依《八陣圖》作偏廂車,僅以三千五百人進攻在涼州作亂的羌人,地面寬廣時設置鹿角車營,路狹時則將木屋直接放置于車上,敵人來襲時就以弓矢八方射之,馬隆就以此孤軍深入羌地,一邊作戰一邊前進,轉戰千里,殺傷數以萬計的羌兵,最後平定羌亂。

  馬隆僅僅以八陣中的一個小陣就能達到這種戰果,可以想見九軍八陣齊進的威力。 據《水經注》記載,諸葛亮在完成八陣推演之後曾說:“八陣即成,庶幾不敗矣。”,即是認為自己以八陣行軍迎敵,已先立於不敗之地。而司馬懿避免主動攻擊八陣,則是由於八陣偏重防禦,攻擊力不足之故,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而《晉書》本紀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曾觀看蜀軍遺留下的營壘,乃稱諸葛亮為“天下奇材也”,亦是在讚美其營壘佈陣的高明與巧思。晉文帝並令其近侍陳勰學習諸葛亮的“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42 PM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其他

  八陣亦有其他多種解釋,甚至有托附《易經》、八卦的說法,不過依唐、宋以來重視實戰的兵家意見,八陣並非如演義小說所言,有什麼通天徹地之能、鬼神莫測之機。八陣其實只是一種營壘行陣之法,是身為農耕民族的漢人為了對抗北方騎馬民族的威脅,所發展出來的平地禦敵之法。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44 PM

關於握奇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握奇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專講陣法的軍事著作。

  《握奇經》又稱《風后握奇經》、《握機經》、《幄機經》。舊題經文為黃帝的大臣風后所寫,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漢朝的公孫弘註解。一般書後還附有佚名的《握奇經續圖》和題為晉朝的馬隆所述的《八陣圖總述》。此書的真實作者和成書年代,難以詳考,歷來眾說紛紜。書中開篇說:「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奇。或總稱之。」此為該書名稱的由來。

  《握奇經》主要論述古代八陣的組合與運用,用五行和八卦的思想來理解和闡釋八陣,並以奇正之說來討論八陣的戰術變化。


  版本:

  《說郛》叢本
  《續百川學海》叢本
  《小十三經》叢本
  《津逮秘書》叢本
  《唐宋叢書》本
  《四庫全書》本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48 PM

《握奇經》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AG12V31&xpos=16


  中國古代論述八陣的兵書。又名《握機經》、《幄機經》。1卷,380余字(一本360余字)。有多種叢書本傳世。相傳其經文為黃帝臣風後撰,西周初姜尚為之引申,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作解。另附《握奇經續圖》1卷,舊題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撰《八陣總述》1卷。《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有"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語。實際上,《握奇經》成書較晚,《宋史﹒藝文志》始見著錄。南宋朱熹認為該書是"唐李筌為之"(《朱子語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認為是唐代以來好事者據唐獨孤及《八陣圖記》推衍而成。

  該書指出:"八陣,四為正, 四為奇, 余奇為握奇。"布陣用兵,要根據" 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和兵力多寡等情況,靈活運用。由於該書文字簡略,後人對經文解釋不盡一致。一說釋為:天、地、風、雲為四正,龍、虎、鳥、蛇為四奇。天又分為天衡、天前沖、天後沖;地分為地軸 、地前沖、地後沖。以天衡、地軸、天地前後沖、風、雲布為八陣。其中地軸、地前後沖居內層,天衡、天前後沖居外層,四隅皆為風陣、雲陣。臨戰時四正之八陣轉變為龍、虎、鳥、蛇四奇之八陣以應敵。故"奇即正之變,非在正之外"。八陣為一整體,而每陣又有其獨立性。故合而為一,離而為八。每陣八隊,八陣共為六十四隊。八陣之外,另有少部分兵力為遊軍,稱為"余奇"或稱"握機",即機動兵力,由主將直接調遣。遊軍在布陣時分踞兩端(包括前後左右)護陣;臨戰時則策應本陣相機應敵。另一說釋為:八陣為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八個以不同旗幡服飾作標志的小方陣組合而成的一個大方陣。四方為四正,四隅為四奇。即部署在前、後、左、右四方之各小方陣為正兵,而當四方正兵向四隅隙地機動時便是奇兵。所以四正為體,四奇為用。"余奇"為主將居中控制的機動兵力,掌握此奇零之兵又稱"握奇"。八陣的布陣原則"薄中厚方",主將"居中御外",起著"居重御輕"的作用。八陣成一整體時,則"合而為一,平川如城";分開時,則"散而為八,逐地之形"(《八陣總述》)。

  《握奇經》的陣法理論多為後世論陣法者所重。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2-5-18 07:51 PM

握奇經文本

資料來源:http://www.ourartnet.com/Sikuquanshu/Ziku/Bing_jia/001.asp

書名:握奇經

△《握奇經》•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一作《握機經》,一作《幄機經》。舊本題風後撰,漢丞相公孫弘解,晉西平太守馬隆述贊。案《漢書•藝文志•兵家陰陽》風後十三篇。班固自注曰:圖二卷,依託也。並無《握奇經》之名。且十三篇,《七略》著錄,固尚以為依託。則此經此解,《七略》不著錄者,其依託更不待辨矣。馬隆述贊,《隋志》亦不著錄,則猶之公孫弘解也。考唐獨孤及《毗陵集》有《八陣圖記》,曰:黃帝順煞氣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將。風後握機制勝,作為陣圖,故八其陣,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軸布於內,風雲附其四維,所以備物也。虎張翼以進,蛇向敵而蟠,飛龍翔鳥,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餘地,遊軍以案其後列,門具將發,然後合戰。弛張則二廣迭舉,犄角則四奇皆出云云。所說乃一一與此經合。疑唐以來好事者因諸葛亮八陣之法,推演為圖,托之風後。其後又因及此記,推衍以為此經,並取記中握機制勝之語以為之名。《宋史•藝文志》始著於錄,其晚出之顯證矣。高似孫《子略》曰,馬隆本作《幄機》。序曰:幄者帳也,大將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雲《幄機》。則因握幄字近而附會其文。今本多題曰《握奇》,則又因經中有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之語,改易其名也。似孫又雲:總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蓋呂尚增字以發明之。其一行間有公孫弘等語。今本衍四字。校驗此本,分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蓋即似孫所謂衍四字本也。經後原附續圖,據《書錄解題》亦稱馬隆所補。然有目而無圖,殆傳寫佚之歟?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沖,十二隊地前沖,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沖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沖軸相當。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鷙鳥擊搏,必先翺翔。勢淩霄漢,飛禽伏藏。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

  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沖。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遊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鞀音。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

  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

  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

  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誌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歡迎光臨 醉俠山莊 (http://emprise.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