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討論] 淺談古風填詞 [打印本頁]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05 PM     標題: 淺談古風填詞

以下來自:未見釵頭鳳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82187441_0_1.html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06 PM

淺談古風填詞一˙概說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個,分享經驗。蒙諸位賞識,不才忝稱為師,所謂為師數日,而未開杏壇,實不稱職。某亦半路出家之後學,更不敢言提攜後進,亦乏此資格。解語聊聊文章與諸君共享,若有裨益於人,也感欣喜,若有失言謬誤,亦恭請指教提點。


古風填詞的出現脫胎於填詞,即是宋詞填詞,因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古風的出現亦是介於詩詞之間的一種填補,與之不同,沒有詩詞的嚴格格律平仄要求填詞者遷就聲韻,所以更多了一份靈活性,更多的第一取決是曲子和詞的契合度,而對於樂曲的聆聽和感悟也會成為靈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古風填詞與填詞作曲也有所不同,後者隨性,更為發揮自如,要求作曲和編曲配合歌詞,而前者還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是填詞,那麼第一要旨則是領悟曲子的韻味。豪放大旗的旋律和婉約纏綿的曲調的填詞內容必然相差很多,若然錯位,很好的歌詞都會浪費的。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也就不反覆贅述了。所以就就意境淺淺的談一下。豪放的曲子其實也可以細細的分成很多種,比如常說的高原,梁闊,雄渾,激昂等意境。那麼歌詞也應該來努力的適應這種基調。與此同時,也要考慮樂曲的器樂演奏的配器是什麼,比如笛聲輕快靈動,而塤聲古遠甚至蒼涼。一樂曲的已經亦與器樂有關。配旗號的曲子旋律和器樂相互融合效果最佳,當然這屬於編曲的範疇,最後就是歌詞了,對於一個曲子而言,好像文章一樣,總有過度和高超的部分,這些曲子旋律的變化是需要填詞者捕捉的,歌詞的寫作內容無論是懷古記敘還是抒情,也都需要前後銜接承和的自然,和感情逐步推進到高潮時候的變化,才不會顯得突兀,或者氣韻零斷。


然後隨意的說一下押韻的問題,古時詩韻和詞韻是不盡然相同的。那麼古風填詞是要依照哪種呢?個人認為古風填詞其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而同時經歷了時間的變換,現代的一些發音有了不同,古時的入聲在現在可能會因為地域方言的不同消失或保留,或歸入其他聲部。於是就更多了反覆的條框影響填詞了,這個時候,詩韻詞韻的依據都會變得更複雜,讓本來就摸不清頭腦的我們更難辦。那麼和不簡單一點。所謂押韻,不就是押韻母麼?舉例可能你填詞是會先後分別押韻用了“寒”和“環”這兩個字,韻母都是an,應該是對的對吧?但是問題卻來了,在詩韻裡,“寒”歸屬於上平聲第十四寒部,而“環”則歸屬於上平聲第十五刪字部。然而這樣的兩個字卻根本不會影響演唱和整體的效果,那麼要為錯了韻而勉強改掉麼?換了別的反而不好怎麼辦?那麼留下何妨?古風填詞不是寫格律詩,而即使是有格律詩人宣揚的八病(指出寫詩要求聲韻的八種毛病)也因為只是盲目的追求所謂的音韻被提出過很深的質疑,歷史評價很低而棄之不顧。古人名句常有扭句,李太白便是其中典範。同時現代歌詞十之七八甚至根本無所謂押韻,於是,有時收隨性一點,讓詞更加的保持原有的韻味,文辭妙手偶得佳句寫在其中,又何必費心思來摳一個不會有太多人在意的平仄呢?更何況古風填詞本無太規矩的格律可依?


另外偶然看韻書是,你可能會發現很多一個韻部中的字韻母其實不同。下平聲第五歌部裡面,“歌”和“多”都歸入其中,這兩個演唱倒是很和諧,但是再有下平聲十二侵部中,收錄了“侵”和“針”,這兩個要是用來押韻,翻書看肯定是沒有錯,但是唱起來呢?於是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押韻的時候也要靈活?這樣隨便舉出兩個古風填詞的常用字,“盡”“影”韻母分別為ㄣ和ㄥ,但是唱出來的效果可能會很和諧,還有eng和ong,“風”和“空”隨意哼唱一下,效果也會不錯,這是一點很歪的押韻新的,勉強算作是廣義的押ㄥ的韻罷?其實這只是想說,押韻不能押死。

[ 本帖最後由 冷絕月 於 2012-8-2 04:27 PM 編輯 ]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07 PM

押韻是一方面,用詞又是一方面,用詞的精到很難於一朝一夕修煉二成,畢竟大家不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對於古代的意向也只能十成之三四,知者用九成,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更上一層樓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回歸古詩詞的閱讀,只有那之中的用詞意蘊才最精到。那怕是拿來一本沒有注釋的全宋詞隨手翻一頁,不知名詞人的詞作也會讓你受益良多,人家是古人,慢慢的讀多了自然又凝淀。所寫的東西也會愈加深刻。

王國維先生曾言讀書三境界,今天也妄言一下填詞境界的境界吧。大凡填詞之人,十之八九由詩詞起步,就將這二者並而為一。我相信願意寫詩詞的人,都是愛極詩詞的,開始的時候,應該會很想寫詩詞、不論填詞還是詩詞,那個時候會偶爾有典雅的句子,但整體而言,少些真情實感,會多些為寫而寫情緒在裡面,但這總是好的。這個時候惠再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自己領悟許多多隻屬於自己的東西,甚至會有一天或幾天不寫東西就難受的感覺,我稱之為起步練筆期,這個期間也需要有毅力來堅持,直到某天,或許你凡回去看那時你寫的東西,覺得自己以前寫的東西不好,覺得自己的詩詞有些空洞乏味的時候,你就進境了。第二個階段,或許比之前的寫作速度會慢很多,但是你會努力的讓你的詞精緻,情真實,尋覓意韻,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然而前後對比,發現了進境,這個階段比第一個階段辛苦很多。因為激情在第一階段燃燒很多,第二階段則相對冷靜,知道的多了,下筆的時候反而顧慮多了,如果在這個階段,不能堅持的修改自己的詞,還有固定的思維,那麼很有可能前功盡棄,止步不前,這個階段更需要多次的回歸到詩詞的閱讀,沉澱情感。如果有一天,你突然不再去考慮古韻之類的,寫的順了,又開始一氣呵成了,你覺得你的作品可以感動自己的時候,再進一步,推敲平仄音韻,再往後還要走多久,我也就不知了。填詞是一個很累也很滿足的過程,不會一馬平川,但總會撥雲見日。

最後,再說說風格和歌手搭檔的問題吧,如果自己有多變的音色,寬闊的音域和優美的聲線。那麼你一定是自己最好的歌手,因為不會,或者很難有人可以比自己更好。那麼就要尋找一個聲線你喜歡並且也喜歡你歌詞的歌手為上。更多的溝通能讓歌手理解更深,聲線也要是與你的歌詞風格,有剛柔之別。而在漫長的填詞過程中,你也會寫出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習慣,比如抒情時候用物品來做線索。歷史用年代來做線索,歷史懷古風,或者現代古風等等。風格形成時,寫作會日益穩定,然後記得謝謝你的歌手,好的歌手會和詞作一起賦予古風鮮活的生命。

淺談至此,心得寫得差不多了,希望大家都能做出好的作品吧。這是最好的了。如今走下來,古風一年,詩詞四年,不過如此,甚至有時候為了追求更好頭疼,亦平常了。只要記得作品可以感動自己,就夠了。與諸君共勉,為我古典文學之光大。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07 PM

淺談古風填詞二·斷句(2011-02-04 00:28:00)

其實所謂古風填詞的斷句,我認為可以分成兩種,第一個是關於旋律,如何斷句,確定詞格,就是如同宋詞格律一樣的東西。第二個,則是一個句子之中,我的詞要如何組合,再組成句子的問題。關於第一個問題,只要不是作詞後找人譜曲,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而一些曲子僅僅是伴奏,或者是遊戲影視的插曲,有沒有歌手演唱過,沒有DEMO可以參考,那麼詞作者就需要在這裡自己來給伴奏斷句,首先寫出合適的詞格,這就成了填詞的前提。每一個曲子,都會有前奏,像沒有前奏,上來就唱的曲子不多,比如典型的雲荒·只如初見和亂世歌行,這樣的曲子沒有前奏,上來就要填詞。個人認為選曲最好要選有前奏的曲子,直接演唱未免突兀,但是FINALE大人的功力非凡,那兩首曲子的演繹也是經典之作,只是一般大家難以很好的處理沒有前奏的曲子。於是我們首先要區分前奏部分和演唱部分。其實區分這兩個部分很容易,聽歌就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前奏部分沒有主旋律,節奏感很弱,而到了可以演唱部分則會明顯的加入主奏樂器的演奏,那麼就可以找到這個填詞的主體部分了。一般主旋律是以一個樂器為主,其他樂器做輔助,而我總結認為樂器的演奏可以有兩種很簡單的方法來幫助斷句,一個是重音落點。會樂器的都會知道,一般一兩個小結,都會有停頓休止符,就是主奏樂器停一下,再繼續演奏,主奏樂器停下但是伴奏的樂器是不會停這一拍或者半拍等等。所以就很好分辨了。還有一種就是沒有這種明顯的休止符,但是樂器的演奏都存在一個換氣的因素,尤以管弦樂為最,會有比較明顯的主奏樂器的換氣點,這個,就是斷句的截點了。可以說,聽到休止,或者換氣這種主奏樂器間歇的地方,就可以一句結束。而一個重音,又可以看做填詞一個字,如此,則很好整理出詞格。剛開始的時候,詞格整理出來,一遍兩遍未必會準確,所以建議以“啊”音帶入,自己哼唱一下,則詞格哪裡有出入就很一目了然了。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句子內的詞組組合了。詞的組合對於句子的內部組成也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如何斷句,就好像古文閱讀一樣了。很著名的一首詩就是因為斷句不一樣,可以改編翻譯的具體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改變斷句的結果是什麼呢?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如果稍微改變斷句,這首七絕則會像是一首小令一樣,多了幾分意味婉轉。所以可見,斷句的重要性。句式比較複雜,不同於古詩和古詞,多也不過於九個字。而古風填詞則可能出現十一,甚至十三,乃至於更多。而古風由於文辭的凝練性所必然導致不可能一句話說了十三個字這麼長沒有斷句的,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句子內部如何斷句的問題。四個字以下基本不存在斷句的問題。四個字基本就是二的並列,都是兩個字的詞的組合,無論詞性如何,蒹葭蒼蒼=蒹葭,蒼蒼。十里春風=十里,春風。只是四個字的表達沒有變化,所以才會顯得四言詩比較拘於格式,但是古風不存在這個問題,又是後話了。五,可以變成一,四和二,三的組合。例子:看長城內外=看,長城內外。七,可以斷句成二,五。三,四。這是比較常見的形式,而七個字的變化比較多,也簡單容易掌握,五個字則要求更高一點的凝練度。而比較難處理的則以六個字為代表,總覺得音韻不會很和諧,我個人的習慣是化六為三,三和二,二,二。兩個三可以使用對仗的形式,第一個字用動詞,形成動賓結構。三個二比較代表的句子,則是像古道西風瘦馬,劍花煙雨江南一樣的寫法,僅僅用名詞疊加。而這種寫法,在描寫表現景物上面的力量也是很強的。然後就是九,拆成二和七。前後順序可以改變,七又可以再一次的拆分,變化很多,適合抒情等等等,豪放詞也可以使氣勢洶涌磅礡,一下而出。十一則和上面一樣,一層一層的拆開,就比較容易處理長的句子了。依此類推。關於斷句,我覺得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基本的寫作問題也就不存在了。而這兩者也都是熟能生巧的功夫,前者只要多聽歌曲,有了一定的樂感,則比較容易完成。而後者,只有通過大量的詩詞閱讀,也可以掌握。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初窺門徑的,再進一步的更好的把握斷句,則並非技巧上的事情了。比如說有點一首曲子斷句方法可能很多,不同的詞作的斷句方法不同,這和個人的理解,和填詞的習慣都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的,也不需要強求。相信如果寫作之前對曲子有了個人的理解和認識,自己的斷句就是最合適自己的,所以有點時候,也不一定要侷限於已有的斷句形式來斷句。關於斷句二字,淺談如斯,一家之見,如有謬誤,敬請高手指正。惟望有所裨益於讀者。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08 PM

淺談古風填詞三·正文(2011-02-19 12:02:15)

這篇文章所涉及的內容可能更是適合初學古風填詞的朋友們閱讀,而所謂正文二字,則是指古風填詞所涉及的具體填詞內容,這個正文,就是詩詞了。
可能剛開始涉獵古風填詞的朋友會在下筆的時候有所顧慮,面對較長的歌曲無以下手等等。在斷句中,我已經淺談過如何確定詞格的問題了。那麼正文的寫作內容,就是在確定詞之後,我們要做的。
有朋友問過關於布局的問題,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無從下手,而其實古風填詞的寫作,只是在文體上,和用詞上區別於現代作文,那麼,我想我可以說,其實古風填詞也可以用現代寫作的布局方法,因為古風填詞其實從本質上講,都是思想所寄託的載體,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但是不同的方式是不應該影響我們的思維思考的。
所以古風填詞完全可以借鑒現代作文寫作的手法,包括題材選材,描寫,布局等等。選材上的範圍是比較寬的,無論是抒情歌曲,歷史敘事,還是對唱歌曲,其實都可以在現代文體中找到所對應的,比如抒情可以對應散文,敘事文,和人物對白。只是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將白話的語言古典化,詩詞化。
所以其實布局完全可以運用作文的手法,比如一個歌曲有三個唱段,那麼敘事性比較重的,就可以按照年代分段來寫,國家地域分段來寫。寫人物的,就可以按照肖像描寫,衣著特徵,性格,故事來寫。也可以三個段落整體形成排比,這樣是不是比較好理解所謂的布局?
只是我們的詩詞需要用精煉的語言巧妙的開頭結尾,也如同作文一樣。剩下的部分也可以按照高潮的重複,樂曲的演奏,再來分化成細小的段落,這樣在宏觀的看過歌曲之後,在由大到小的解析歌曲段落之後,沒有格式的格式其實就出現了。就可以看到好像如同現代文一樣的段落。也就有了可以用來布局的客觀條件,再加上聽到曲所聯想到的,想寫作的內容,我們的主觀思維就可以來和客觀思維一起,尋找相契合的地方了。
比如說倒敘,插敘,想象,就業是可以運用到期中了。
如果這樣打開思路,是不是覺得布局會容易一些,先是把曲子看成一篇文章的話,是不是會覺得下手容易很多呢?
然後就是正文的思想性,其實作為詩詞來說,對應現代文不會出現議論文這種問題,因為詩詞本來的針對性和議論性就會弱,就是適合於抒情,所以所謂的思想性,就是要明確中心的話,就要尋找整個曲子給你印象比較深的唱段,必要的時候可以用一兩句直抒胸臆的詩詞來點命中心,而其他的詩詞服務於整體,中心思想性只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是可以的。或者具有探討性的內容,比如說是整體詩詞探討一個中心,那麼一個重複的詞語出現很多次也不會影響整體的效果,而這種具有探討性的內容,相對前者的針對性也就強了很多,但是如果處理不好,也會讓人覺得寫的很重複,屈於一隅而難以展開,以小見大。所以針對於議論,私認為難度最大。
其次是抒情,抒情無非分為豪放和婉約,而自古至今的意向也無非是詩詞中的那些,所以很容易寫得千篇一律,沒有特點,和自己的風格,但是這種內容,重在感情真摯,有感而發,當真正感慨成了不吐不快的東西的時候,成文不過須臾之間,一氣呵成了。抒情的寫作可以說是成敗一線之間。
再次,則是敘事了,敘事性強的內容,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措辭,加之自己的評論感情,可以說是技巧性和感慨結合的東西。有一定的技巧則不會文不成文。就好像敘事文寫成流水賬,雖不精彩,卻也能讓大家明白。所以私以為,敘事的題材是寫成易,寫精難。就和小說一樣,要想辦法寫出抓人的點。
如此將三大種內容對應成三大類文體,會不會覺得熟悉,而不是那麼陌生了呢?
當然這三種問題之間的絕對難易程度是不存在的,只是私認為的相對程度。也可能你擅長於寫議論文,則能在詩詞中賦予其更強大的針對議論性。
這篇文章寫得有些雜亂,粗淺的談了布局,和選材的處理,私以為這也就是組成正文的主要部分了。而這篇文所寫的,也不過各種一隅,只是希望可以通過尋找文體之中相同點的方法,在布局和內容上面為古風填詞的填詞打開思路。是管中窺豹,一家之見,如有謬誤,敬請高手指正,也裨補某之缺漏,更為免誤人子弟,貽禍於人。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08 PM

淺談古風填詞四·念白(2011-03-21 09:42:08)

本來覺得對於古風填詞,重要的東西已經寫了很多,值得給大家分享的,自己稍微擅長的東西不多了,前幾天朋友給聽了一個惡搞的曲子,其中有一句話說,這年頭,沒念白的歌誰聽啊。恍然想起,本打算隨口說說念白的,自以為寫念白還是有幾分功力的,於是將這些心得,略微解析與諸君,願有所益。首先要明確的是,念白是夾雜在歌詞的唱段中的,念白為歌詞起得是輔助作用。這是念白至於全詞全歌的公用。而並不是什麼歌曲都適合來加入念白輔助增加整體效果的。我認為兩種歌,不應該輕易考慮加念白,第一種是,短歌,全歌不過兩分到三分,尤其是那些唱詞少的歌。如果一首歌的唱詞只有一百餘字,或者時間很短,加上念白,就一定要是畫龍點睛的,只能有一兩句的念白,這樣才不至於喧賓奪主。所以私認為,念白三忌。首忌,白冗長。念白冗長,如果一首歌本來就很短,為了追求某種特定的效果,還要在開頭的前奏和間奏加上大量的念白,會使整個歌曲顯得特別侷促,而且念白的分量完全可以使歌曲分裂肢解,即影響整體性,也不能加強表達效果。第二種不該輕易加念白的歌,則是快歌。比較典型的RIN的沙羅雙樹的曲子,就有好幾段是類似RAP的形式,請注意,這個並不應該算是念白,因為很多歌手採用了左右聲道雙道一念一唱的方法處理。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一個快歌,加念白的話,CV錄音念白的時候,感情投入其中,而大多數念白抒情色彩較重,或者是對話形式的,都勢必減慢語速。那麼當念白和唱段混縮小之後,完全就像是騎著駿馬追飛機。駿馬好,飛機也好,但是完全不搭調,極其容易破壞曲風還有整體性。所以念白二忌,慢追快。念白的語速再快,也是有所限制,對於一些快歌,如果必須要加入念的成分,念白也要慎重,還是推薦RAP的適當應用,或者是改變唱腔,而不是強行加入念白,弄得不倫不類。而第三,念白三忌,辭晦澀。辭晦澀這三個字不用解釋,可能很多人喜歡用一些特定的詞語,或者是字,這無可厚非,唱段中可以這樣,但是念白卻不可以。試想一下,是否大家都會想,古人說話是不是和文言文一樣,答,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並非口語。已經差距很大了。然而晦澀的詞藻更相當於古代文言文中的賦,更有甚可算是大賦,漢大賦過度鋪排,只是為了文字之美。而念白則是為了配合歌曲,是口語,所以無論如何,念白都不可以晦澀。那樣的話,只會讓念白的效果越來越差,離人物,或者旁白口吻越來越遠。先說說私以為的忌諱,再談談寫法內容技巧,我想可能能比較好。其實念白,說到底無非如下:一者,內心獨白。二者,人物對白。三者,作者評案。四者,背景陳述。內心獨白和人物對白一般都是夾雜在間奏之間,在敘事性比較強的歌詞中,彌補沒有人物情感交流的缺漏或者是表現人物心理,在抒情性比較強的歌詞中,點化人物故事。有利於塑造看不見的人物形象。這是彌補了歌詞不好做到的一大缺漏。作者評案類,就會像史記中的太史公曰一樣,一般一首七絕,或者五絕。言簡意賅,表明作者褒貶看法。除了歌曲開頭,幾乎是出現在間奏和結尾的位置。結尾用的更多,這樣比較好收束全詞,表明作者立場。背景陳述類的,則一般都是開頭了,很少見到別的位置,因為那樣的話,就不利於聽眾來了解歌詞,僅僅有少量的陳述性念白,放在其他位置,那時候一般是有點補充的意思了。不過私認為,念白的作用本來就是補充歌詞所不能展現的補發,要是再用補充性的語音,放在歌曲中間,則會破壞歌曲的整體性。除非重複之前,間奏特長,或偶有例外。以一曲《九尾》為例。九尾開頭的文案有改版的演唱將文案化成念白,放置在歌曲開頭,優是講解了故事內容,稍微不足的則是,那個文案畢竟很長,而終究不是念白,可能會讓聽眾覺得繁瑣。而九尾的開頭,也是帶有RAP性質的節奏,唱法也有混雙軌的唱念疊加方式,而不是選用生澀的念白。一句 “誰道情字妖不識”,也是配合節奏的且唱且念,放在對白之前,則是很好的表明了作者對於九尾同情和深受感動的感慨,帶有評案色彩,更是很好的引出來之後的對話。九尾曲子的中間,夾雜了九尾的內心獨白,和與天帝的對話,將九尾的決心,內心情感,和天帝冷酷,可以說是很好的豐富了曲子中的人物形象。這一首曲子,可以說是唱念結合的經典之作。幾乎是涵蓋了我可以想到的所有的念白的寫法。加強了曲子的整體表達效果。而對於念白的寫作,我覺得作者應該把握的,就是對於歌詞的一個補充性,不要有所重複,而一定要有格言意味,要濃縮很多句話,變成一句話,才是好的念白,一句話吟詠之後,意味不絕,達到回味無窮的效果,要有這一定的文采性,才是念白所要的終極效果。不一定要長,但是一定要精。短的曲子,旋律重複之間可以加一兩句,點明中心等等。同時念白也是對半文半白的歌詞的一個輔助理解,所以一定不能比歌詞更難懂,那就是畫蛇添足了。最後,我覺得念白能否寫好,還要取決於作者在寫念白的時候,是否能將自己帶入歌曲之中,設身處地的,好像身臨其境的來思考,若能,則念白脫筆而出,若不能,則大可以不必寫,或者再考慮一下,因為我還記得有人說過,能感動自己的,才是好的。如果難以感動自己,那麼,也就不用想去感動別人了。筆至此,是關於念白寫作的一點心得體會,依舊一家之言,所言若有缺漏,當不避善意提點,虛心求索,唯願更上一層樓,目闊窮天,更恐誤人子弟,遂恭請指正賜教。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09 PM

淺談古風填詞五·辭法(2011-05-05 23:50:17)


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很簡單,看了一篇說得很客觀的帖子。覺得很多話可以說是說人之不敢說。或許是因為是純粹的聽眾,沒有局中人這樣顧慮。作為一個不能揮筆自如,針砭文辭的作者,我表示很遺憾,也是缺了點勇氣吧。但是,至少可以把總結出來的,自己經歷過的一些覺得填詞中忌諱的內容寫出來。希望今後的寫作中,大家一起迴避這些問題。 最直白的先說辭法的意思,辭無非是辭藻,修辭的意思,所以所謂辭法,就可以理解成用詞。 先說一下詞的分類,這樣才好說忌諱如何,因為寫法不同,所以要考慮的東西也不同吧。在感情上面,分婉約豪放,這都是廢話,也無所影響。而辭法上看則可以大體分成兩種,一種遣詞造句比較雕琢,更靠近古典的詩詞,而另一種是融合了比較多的現代元素,用詞雖然也是比較古典,但是有很多口語痕跡。 而前者細分,可以分成的類型就比較多,再分成兩種,勉強稱之為秦漢風,和唐宋風。其實這種說法很概括,也不準確,只是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說法了,暫時定義一下。秦漢風的顧名思義,就是有一些秦漢時期寫作的特點,什麼呢?兮,哉的運用。先秦時期的作品,尤其是楚辭體為代表,兮的運用之多,可以說是驚世駭俗,不過在楚地兮是口語的尾音,就好像現在人朗誦說:“啊”一樣。所以不足為奇。如果一首詞對兮這樣的字運用的好,既是取巧免去了押韻的許多麻煩,也可以很好的營造一種復古的氣氛。但是請注意,兮與哉字的運用,要謹慎。我覺得秦漢風的代表之作當屬雨霽天青的《屈子》,惟一可惜的是,《屈子》是一篇塞詞作品,不過若是今人能寫到那種文辭的程度,我看也是誰靈魂附體了。寫這種風格的詞,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為什麼呢?第一,楚辭體的一大特色是香草美人的比喻,但是模仿這種寫作,就很容易沉湎在文辭堆砌之中,那麼整片詞就失去了本身的骨氣,所以一定要謹慎,如果運用,就一定要是每一個運用都有所明確的用意。第二,兮字的位置處理,尾音或者一句的中間,如果是句中的試用,前後即使不是對仗,也要有所呼應,這樣兮字的使用,才不會突兀,讓人覺得是湊字數的。第三,不是什麼曲子都適合這種寫法的,這個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個人認為,意境高遠的曲子很適合這樣的詞,但是如果選擇了這樣搭配,詞一定要壓住曲子,不如高遠的曲子加上神乎飄渺的詞。本來小眾中的小眾,就可以直接被跳過了。而偏重漢風的詞,更主大氣一點,哉字的運用,一般都是壯哉,惜哉,哀哉之類的。可以想象,這樣的字說得是什麼樣的內容,無外乎戰場,祭悼等等,兒女私情的用的恐怕不多。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就是漢風的代表,不過秦漢之風根本無法仔細區別,只是大一統和紛亂的時代背景所表達的感情有所出入,但是文辭相近,所以歸在一起。然後再說唐宋風,唐宋風其實就是現在古風填詞大部分人主攻的風格了,因為唐詩宋詞,尤其是宋詞的用詞方法離現代更近,而為人學習了解的也更多,也更容易。個人認為,唐宋風最得其中味道的,還是要數FINALE小樓,一曲《誰與共》開頭一句,湘簾低垂蘇幕半遮,樓台笙歌唱徹,池上夜雨打金荷。就已經開了氣象。以這句為典範,兩個化用,蘇幕遮,夜雨打金荷,的確是近乎不著痕跡了。而最可貴的是,這句在富有很強畫面感的同時,就構詞而言,而不會顯得太過於簡單,又不是太過於華麗,讓人看著聽著讀著都很舒服。由歌詞,可以天然想象到的恐怕變是柳永了。而這種詞的寫作,可以參考唐詩宋詞的構詞。但是也有很多要注意的。第一,表現畫面可以運用名詞加名詞加名詞的手法,比較有名的句子:馬上秋風塞北,杏花煙雨江南。這種寫法就可以比較好的刻畫場景,但是請注意,這種寫法一定要全詞基調統一,盡量都用比較偏重宋詞的用詞和寫法,雖然寫的時候容易,但是整體感覺一定要對,不然會很像堆砌。第二,千萬不要空,這種詞的寫法切忌的就是空,一定要有內容,而這個內容的意思是說,要有思想,不然的話,由於我們的構詞能力有限,出現的詞可能本身就是高頻的詞,就算你是抒情,沒有堆砌,但是出來的結果還是堆砌。第三,唐宋詞風對於現在來說算是古代,但是在古代裡面,寫法卻是比較平易的。所謂詩莊詞媚。在曲子裡倒是無所謂了,只是一定要能讓人看懂,如果你寫的是秦漢風的,有那麼一點注釋,還是可以理解,因為詞在當時,和現在的解釋區別較大。但要是唐宋風的,人還是看不懂,那就算是徹底失敗了。但是什麼詞都是要讓人看懂的,這裡只是強調唐宋風詞的度,不能太淺白,又不能太艱澀。但不是不白不文的就是唐宋風了...宋詞的那種吟唱韻味,氣象感,都是要學習的。而屬於後者的,靠近現代風格的詞,我認為要注意的就不是很多了。其一,學習的對象應該偏重元曲的用詞辭法,但是要濾去元曲中俗的成分。其二,用詞偏向現代口語的同時,還是要適當減少現代元素的出現,因為如果這樣和現代風格較重的曲子配在一起,恐怕連說它是中國風都難了。除開風格意外,用詞,還有無論怎麼寫都要忌諱的幾點。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09 PM

其一,文詞不通,說實話文詞不通是犯了堆砌的毛病才有的,但是堆砌不一定都是文詞不通。一定不要出現這一句無法翻譯的現象,無論是同人作品,還是什麼。尤其是引用典故,要注意如何用間斷的語音把典故表達好,典故表達有誤,也會文詞不通。或者造成理解困難。因為古風本身小眾,所以要是再讀不懂,就更難以讓人接受了。其二,切忌辭藻堆砌,辭藻堆砌說得簡單一點,一般是形容詞的大量疊加,形容詞說到底是為了被形容的中心詞服務,直白的說,垂柳,只需要垂柳就可以表明,不用寫:彎似折腰垂楊柳。當然這個句子是…現場胡謅的。只是意思說,這樣的疊加,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其三,疊詞重複的運用要小心。歌詞有副歌重複,如果選擇了重複,適當的修改幾個字,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修改的內容是什麼?修改的詞也要盡量尋找一種自己的規律,這樣不是為了詞看起來整齊,而是你的修改有所意義,讓唱的人,聽眾,可以明白的看出來。這樣的話,重複就會比較巧妙。比如說恨醉《聞戰》的送君征戰的時間疊加,可以用一次次的夢來表現其思念之重,與時間的流逝感。疊詞的運用,則一定要慎重,偶爾的用,配合音調很好。多了的話,會像繞口令,也難免嘩眾取寵之嫌。其四,排比要有心意,就是如果詞的句式相同,幾句之間想採取相似的寫法,這種寫法的開頭一定要注意。有一點新意,不要都採用相同的處理方法,比如說連續四句,開頭都是有一個一個字頓,要用排比,開頭都是誰…未免就壞了,不是寫法不好,而是寫得人太多。相同的句式,其實開頭的四個字,也可以用動作的四個動詞來,相互看來也有連續感。當然這個動詞只是一個比方。不要落俗套。於辭法,算是總結了一點心得,也有點寫的心血來潮,其中倉促,還請見諒。裡面有自己犯過的毛病,也有看到別人的錯誤,也有做為聽眾的感受。望有益於讀者,亦不枉費書寫之辛苦。若有缺漏,恭請指教。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10 PM

淺談古風填詞六·誤區(2012-02-18 15:17:08)

似乎很久沒寫關於古風填詞的文章了,真是過分之極。於是我想想是要反省的,就來寫一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既然是要反省呢,那就寫一下我認為的古風填詞的誤區,詞大家都會寫,但如何避免走歧路,我想還是說說的必要的。這篇文章不會很長,概是很多在講其他的時候都說到了。迄今為止我所感的古風填詞的誤區,概有五大,其一,無病呻吟詞,其二,辭藻堆砌詞,其三,盲目求生僻,其四,違事實硬傷,其四,自我重複詞。其一,至於無病呻吟,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作者都想無病呻吟的,或許是有時候有一種抒發的慾望,但是若是能寫出詞來的人,卡在詞上,那就不是遣詞造句的功底不夠,而是心中的情感積淀不夠,又有點要勉強為文,才會有這種情況。一般是滿篇的抒情,而感覺亂七八糟,不知所謂,我想這種是最不好的,與其勉強湊字數,倒不如把零星的感情收藏在心底,等到量變激發質變的時候,再動手,或許會比一篇絞盡腦汁而又同其他很多作品千篇一律要好得多。個人建議,如果下筆凝滯很久,不如扔下筆,仔細想好自己要寫什麼,有的寫就寫,而沒有的寫,就去做些別的。其二,辭藻堆砌也是分兩種,不過無論生僻詞還是常見詞,效果也都是一樣的。有一次和朋友吃飯,朋友對古風填詞的印象就是辭藻堆砌,我只能置之一笑,這種問題畢竟是普遍存在的,不過,我笑的原因也是我相信真正古風詞的精粹並不在於辭藻華麗與堆砌。當然這裡不是盲目的反對好的修詞,好的修辭是必須的,但是一首詞只有好的詞句是遠遠不夠的。詩詞和文章也是一樣的,臧否與否都在於其內容是否存在思想性。所以建議,在修辭或者落筆之前,先想好除了感情傾向之外,有沒有要表達的一些思想,和想法。詩詞也是可以用來說理的,正如宋詩一樣,而相反的,歌曲的長處正在於可以蘊含思想哲理卻不說教教條而使人厭煩。這個文體的長處似乎很容易被忽略,而寫法上的短處卻容易露出來。亦所謂詩言志,沒有志或者情,這裡的情是真情,而充滿辭藻堆砌的詞又和華而不實的宮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當然本人不是在全盤否定宮體詩,關於宮體詩的個人看法請見拙作《宮體詩與初唐詩》)其三,盲目求生僻。這個問題和第二點有點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有的詞的堆砌會出現很多生僻字,是堆砌加生僻,而有的詞只是在一些常用詞比如觴,樽的時候,將這些詞換成秬鬯(音:juchang<應該沒寫錯,意思也是杯子,只是是特定的某種制式。>)這樣的詞就容易讓人突然看不懂,用的時候是應該注意的。當然不是說生僻字不能用,生僻字的使用如果用的好或者得體自然可以得到耳目一新的效果,但是如果一首詞其他的內容都很常見而平實,突然出現這樣的生僻字,則會顯得頗為突兀。但是如果楚詞體的詞,用常用字又會顯得淺顯。(這裡特別說明,楚辭體的駕馭需要非常的詞彙積累量和對楚辭原文的高度熟悉,並不推薦新手使用,是很有難度的。)那可能又會有人要問,那是不是除了楚辭體就不能用生僻字?當然不是,用的好的就如畫龍點睛,怎麼樣算是好呢?拙見以為一些生僻字的使用打多是對於器物的描寫,那麼就要看你這個詞是否於整體背景相違,舉例如果是以漢朝為背景的敘事或者是XX類詞,用了漢朝對某種杯子的稱呼,自然是顯得原汁原味而相得益彰了。不知道這樣說是否能易於理解順帶生僻字往下說,即使不是生僻詞,也要注意是否於整體背景相契合哦。而當這種契合不存在的時候,又容易導致下一種問題,就是第四,違事實硬傷。簡單以一句詞為例:“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青花瓷不書漢隸,但是這裡坐著為了與後面的前朝相呼應不得不選用有朝代名稱的字體。這句只覺得功過一半,不好輕易評說,因為這句還好,畢竟詩詞不能用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去要求,還要追求語法之外的東西。但是很多硬傷,還是要能避就避的。各種手法運用故然好,不過違事實太過,則不能說是詩詞的語言美化了。可能是我墨守成規,但是依舊覺得硬傷是最傷害整體歌詞的,因為一旦被人指出,無可狡辯,不存在文學上的高下,只有事實上的真假。而文無第一尚可爭辯,事實則是無可扭曲的。所以在注意整體美感和效果的時候也請務必看看是否有硬傷的存在。能避則避吧。最後,其五,自我重複詞,自我重複也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一篇裡面的,一種則是一個作者的多篇詞。一篇詞裡面的尚有情可原,因為副歌的重複會成為歌曲的記憶點,使歌曲變得容易為人記住,那些必要的重複也是對歌曲的強化。而如果一個作者的多篇詞都會出現一些很相似的東西,尤其是抒情類的容易千篇一律,這個問題就是要反思的了。是到了瓶頸,還是什麼其他問題,。此項尚不知如何發現就解決,但是慢慢重新積累新的詞彙,或者是用看書的方法來緩解是一定對這個問題的緩解有益的。我想這也是一個需要深度探討的問題,人最怕的就是自己在原地重複,瓶頸的突破也是必要的修煉,而能否打通任督二脈成就無上“歌詞”,則也是一個需要不斷修煉的過程了。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建議暫時停筆休息一段時間,用擴充閱讀儲蓄的方式來避免下次為文,從而容易千篇一律的問題。關於古風填詞的誤區,其實不能完全叫做誤區,概是應該注意的內容,想到的暫時只有這些,說得也未必都對,若有謬誤,還請同道高人雅正,以免誤人子弟。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10 PM

淺談古風填詞七·敘事(2012-02-18 15:19:02)


歌曲從內容上分無非兩大類,主敘事,或者是主抒情,自然古風也不例外。敘事類型歌曲大概可以分成三種,一是單元型的多個故事合為一個歌曲;二是有著獨立的故事人物內容的;三則是敘事與抒情平分秋色的,一般的歌曲因為是作者的主觀寫作,所以多少都會帶有自身情感,而我對第三種的定義可以理解成抒情的歌詞占的比例比較多。在故事表述完整的情況下,這三種應該也都可以稱為劇情歌——即只要有了完備的情節,不一定是一個人物的所有故事,只要完整占現一部分,表現了劇情即可。我認為其實劇情歌的寫作並不難,就好像命題作文一樣,一旦有了要表達的對象,喜歡的人物,相關人物的事件即情節,在作者面前的問題只是如何更好的處理已經有的要表達的內容,如何完成布局,用詞。而不會存在想抒情歌中情感表達千篇一律或者拼湊抒情語句等等的問題。相比而言反而對構思,語言描述用詞,押韻,等基本功要求比較高。說白了就是如何用詩詞的語言來講故事,並且講好一個故事。這麼理解的話其實就跟初中寫敘事文沒有什麼區別了。其一,寫作無非是構思,故事不一定是從頭到尾每一個細節都講,那樣容易冗長無趣,文章歌詞都是一樣,選擇最有亮點的部分來突出就可以了。再者就是順序,也跟作文一樣,不一定順敘,倒敘插敘等等都可以,還是一句話,效果第一。作文大家都會,就不用我來費口舌了。構思好了如上一切,就要考慮歌曲的長短,劃分詞格,包括某段寫哪些內容,先做好劃分就不會控制不住寫作的內容,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內容太多放不下,或者內容不夠堆砌湊了。其二,用詞方面可以多閱讀元曲或者是戲劇吸取這兩種文體的寫作方法。比如崑曲牡丹亭開頭的唱段“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可以很好的交待故事的中心,或者是大概情節,最後走向是悲是喜,或者說是作者的價值觀,即是“相思便不要相負。”作者可以通過這種統籌性的句子來給自己的歌詞一個定位,表達自己對故事的評價,不然總覺得少點什麼,如果缺乏作者的主觀色彩,只會給讀者聽者感覺是單純的敘述故事,而缺乏情感在其中就顯得枯燥無聊了。而如“相思莫相負”則有了點哲理的意味。再比如元曲的套曲,一套十二個小曲子,也可以看做是不同的單元,對歌詞的詞格做了比較好的單元的劃分也就可以很好的將故事的高潮部分放在歌曲的副歌部分,這樣可以很容易將聽眾的情緒帶動起來引發共鳴。而相對而言比較出彩的句子也可以放在這個位置,或者同時副歌經典的出彩句子重複給聽眾留下記憶點。其三,押韻可以說算是一個硬指標,如果一個韻壓錯,可能很破壞整體的美感,或者突然產生突兀。但是如果一個曲子的韻是ong,並非說想最後寫ong就都可以想寫就寫的,但是更好的押韻,方法還是比較多的。最笨的方法就是換韻,一段多也就十個句號,即是壓十個韻,那麼段落換韻,壓十個同韻部的字可以說還是比較容易的。不過有時候換韻換的不好,或者作者本身並不想換韻的情況還是有的,這時候比較推薦第二個辦法,就是壓寬韻,以前說過,有一些韻的韻部是可以壓臨韻的。總之的宗旨就是唱起來不影響美感就可以,比如ong,eng,畢竟是歌曲,一切以唱為主即可。在這個基礎上,有時候如果沒詞好押韻,可以調整一個句子內部的語序,有些詞也可以調整近義詞替換,就很容易壓上韻了。最後說一下劇情歌的念白,念白並非什麼歌都需要,之前說過念白寫作的原則,除了少數引用古文漢賦之類的情況,念白肯定是比較通俗的語句,那麼通俗的語句的作用就是彌補古風詞敘事的不足,點破一些若有若無的東西。所以在劇情歌敘事夠充分的情況下不一定要冒著破壞歌曲連貫性的風險加念白,但是如果覺得整體敘事還少一點東西,或者覺得有些中心說的不夠明確的時候,再加念白,則比較容易畫龍點睛。好的布局和描述可以在劇情歌中避免廢話或者堆砌等等問題的出現,而對於這類的歌曲,構思往往重要,正如一部小說好壞與否很大程度上也取決與故事構思。所以建議下筆之前胸中已經有七八分的時候再動筆,這樣描寫對象相對更明確。理性的用符合故事情節的優美的語言,加上感性的對故事的理解感觸,就可以容易的寫出好的劇情歌。雖然敘事能力等理性要求是硬件前提,但是如果沒有感性的感觸和理解,最多也只能是平白的說話,而不是生動的講故事,無法打動人。敘事也需要感性的抒情,只是區別於抒情歌曲,用途不一樣。希望這篇分享對於劇情歌寫作理解有幫助。減少語句的堆砌,轉而寫出動人的故事,成為一個好的講故事的人。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11 PM

淺談古風填詞八·押韻(2012-02-18 15:20:01)

談到古風,或者說詩詞,一定會遇到關於押韻的或多或少的問題,其實押韻本來是很基礎的問題,並不需要特別的來說明的,但是因為之前很多朋友都探討並提出過相關的問題,加之語言學專業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便特別為篇章來說說自己的心得。第一個大問題,押韻的標準是什麼?我是不是應該用平水韻。問這類問題的朋友很多,似乎很多人都很喜歡,甚至很執著於平水韻,或者是古韻,或許是認為這樣更接近古風,甚至是古的本身,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或者說這樣的理解是在給自己製造困難,也是一種誤解和扭曲。為什麼這麼說呢?漢字的組成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三個元素,而在這三個元素中,變化速度最快的是字音,其次是字形,最末也就是字的意思。所以才會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修訂的韻書,比如唐韻,宋韻,之所以有這些韻的原因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邊上字音的變化太快,不得不更新規範。同時,在古漢到現漢的演化過程中,很多聲音已經消失,比如入聲。那麼古韻中入聲的字寫在現在的古風詞或者詩詞裡面到底該怎麼念呢?就是沒辦法念了。再如《楚辭》,楚辭之所以叫楚辭,本意是楚地方言寫作的詩歌,也用的是當時的讀音,現在也是不得而知當時的讀音的真實面目,那麼現在的“楚辭”的概念和古代也不一樣了。試問舊的字音變化消失無從考據了之後,又怎麼能用舊了的標準來衡量現在呢?我們的古風的概念本來也是用現代漢語,復古宣揚古典文化而出現的產物,是帶著新的思想的,所以不用平水韻和漢韻也並非非理論上對古風二字的不遵。既然針對現在的字音讀法已經修訂了新的韻書,自然是用新的標準要求新的讀音預言了,所以我的建議是查閱或者參考《中華新韻》,而非平水韻。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篆書也是漢字,但是現在正常交流用篆書麼?現在的書寫體漢字是簡體標準字形,篆書也是漢子沒錯,但是用篆書寫字對實際交流只會增加阻礙,除非篆刻一類專門需要,用於交流則多了炫耀之嫌。第二個問題,押韻是不是應該押韻母?那為什麼有時候韻母是一樣的但是讀起來卻很拗口呢?其實這裡的押韻又出現了一個誤區。一個韻母可以分解成韻頭,韻腹,韻尾。簡單的說,韻頭是介於聲母和韻母之間的存在,又稱介音。而並非每一個韻母都有韻頭韻尾,但是每一個韻母都一定有韻腹,而押韻所押的內容其實並不是整個韻母,而是韻腹。再簡單的說就是並不是說韻母是什麼,韻腹就是什麼,所以有時候就會出現這種問題,比如第一句結尾是盼,而第二句結尾是間,然後奇怪的發現,為什麼押的都是an,但是卻很拗口呢?問題其實就出在韻腹上了,盼是an,但間其實就是ian了。判斷韻腹的方法是每一個韻母都有對應的轉化出對應的韻腹,不過要求記憶這些太麻煩也沒有必要,講這麼多只是想從原理上解釋為什麼同韻母卻不同韻的這種現象會存在。也創作的時候,也不要盡被韻母迷惑,寫完之後仔細閱讀就可以發現是否有押了韻卻拗口的所在,有的話就自然要改了。所以總之一句話,押韻除了看韻母是否沒有錯之外,也要實際注意閱讀,是否真的通順,押韻。因為韻腹的關係,也就實際上生發了第三個問題,就是押韻的時候是不是隻能壓一個韻母。其實古人的押韻也有寬韻和窄韻之分,所謂寬韻,指的就是臨近的幾個韻也可以,而窄韻則是很明確的一定是哪個韻格的就一定不能錯。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如果第一句子結尾是“風”,第二句結尾為“中”,則韻母分別為eng以及ong,實際上韻母不同,但閱讀演唱卻無不可,就是押寬韻的典範,韻母不同卻不影響讀音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韻尾都是ng的原因。填詞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我其實也不喜歡這些專業的語言學知識,但是說這些還是為了解釋清楚因果始末,有時候明白了因果也或許有利於理解和操作。古風的作品如果是歌詞,那麼自然以最後的演唱和整體效果為主,即使是朗讀,也都主要是看是否琅琅上口,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死韻拘泥壓抑了活的文章,總之一切為古風詩詞的整體效果服務。第四,一首比較長的作品是不是要換韻呢?有時候一韻到底又要盡量的避免重複真的很難。確實,一個韻部的字和讀音本來就是有限的,又要避免減少重複,對於大段或者過長的歌曲詩詞確實不好操作,而且還要估計到內容,不能為了押韻而寫出莫名奇妙的東西就更難了。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不換韻呢?試想以拼湊壓韻寫出匪夷所思的句子的硬傷和換一個韻來避免生拗硬湊,到底哪個好一些?請記住較長的間奏或者主歌副歌之間,都是可以考慮換韻的所在。長的間奏會較短的淡化之前的韻,不突兀。主歌副歌之前也可能樂曲的感覺不同,比如副歌非常激昂,而主歌則是大戰前的寧靜,不同的意境選擇不同但是可能更適合的韻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總之不要怕換韻,這是為了避免硬傷,也是累計一韻到底的功力的一個必要過程。前四點相比較而言屬於比較知識性的關於押韻的問題,而後面的兩點則是屬於比較技巧性的。剛才說過不同的意境不同的韻效果不一,原因在於每一個發音的時候口形不同,稱之為四呼,開口,齊口,合口,撮口。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11 PM

無疑,想ang這樣的發音就是開口了。不同的發音對應的口型不同,而齊口的yi比起開口的ang氣勢自然相差甚遠。所以根據這點,加上每個人不同的寫作習慣,也該也可以歸納出自己寫作的時候什麼類型的曲子用何種韻更好。當然我並不鼓勵固定創作模式,因為一個韻下面的字畢竟是有限的,這樣很容易造成故步自封的局面不容易突破而自己抄自己,但是有時候在特別的風格下選擇相對合適的韻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最後一個就是真正來說詩詞最難的了,就是不是每個句尾想用什麼字就能用什麼字啊!雖然韻部的字有限,但是很多字是用不上的,不可能用完韻部卻還是沒有韻壓,這就是詩詞的難度所在了,並不是想寫什麼就可以隨便寫的,要注意美感啊意思啊。總結多年經驗想到一個辦法,可以稱作借屍還魂。。所以借屍還魂就是替代調整的意思,不是喜愛的意思只能用喜愛這個詞,還可以用鍾情等等,漢字之所以博大精深就是因為同義詞眾多,比如下面這組,鍾情,傾慕,愛戀,痴心等等,其實上面的詞只是隨便說的,意思都差不多,但是韻母卻不一樣。有時候寫到最後,可能不在韻上,但是稍微調整試試同義詞代替或許就可以有好的解決了。而在各種替代之後還是搞不定的話就只能加大借屍還魂的力度了,就是調整句子內部的詞語順序。隨便寫一句比如:落日斜陽射大雕。(隨便寫的大家無視其本身文采)但是需要押ang的韻,大雕似乎不太好替換了,但是這個句子還是有七個字,就是這七個字的順序還可換,這可以說是把同義詞替換的方法擴大,變為同義句子的改寫,假如改為:“射鵰落處是斜陽”就可以解決韻的問題。一個句子的好幾個詞都可以用同義詞替代,而不論古漢還是現漢的語法都允許倒裝,或者成分提前等活用的用法調整語序,這樣就可以比較好的解決押韻押不到的問題了。隨手舉得例子可能不好,但是確實寫作的時候替代的辦法卻是我自己很喜歡用的。這些是我能想到的所有包括從語言學的角度上解釋押韻的,關於押韻的一些問題和心得,只是希望對在這方面有問題的朋友有所幫助。我的語言學學的並不是很好,如果有專業知識出錯的地方,敬請指正以避免誤人子弟,那麼不但沒能幫到別人,反增惡業,罪過便大了。其實這些問題都比較基礎沒什麼高深的所在,只是希望能幫助到需要的人。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12 PM

淺談古風填詞九·格調(2012-04-20 13:39:53)

所謂格調,即是文章風格特點的表現。在我看來,一個人的作品到達一定數量,或者說是一定層次之後,才會談論風格的問題。但是不能因為格調高難,就不在意自己的作品格調如何。當然,在一個人作品初期,開始摸索,和學習寫作詩詞的時候是不可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的,因為任何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起步,就以編曲而言,也要有扒帶的基礎練習。所以這篇文章可以看做一些關於進階篇的心得。
想寫關於格調的文字很久,但是總覺得自己也不是十分駕馭的處,若是不能寫得深入淺出,還請諒解。
關於格調的古代理論著作最有名的應該為《詩品》和《詞品》其中對每一種意境的特點進行了解析和闡述,而古風詞的格調應該也是這樣的,所謂文如其人,並不一定是說文字柔美的,人就硬氣不起來。換一種理解可以是只有這個人,可以寫出這樣的東西,就正合了一人一種文風的道理了。所以這裡就要考慮到如何才能形成一個詞作者自己的風格了。好比唐人宋人,之所以會稱杜詩為詩史,而說白詩近人,就是詩裡的格調不同了。因為杜甫透出的對世事和時政的感慨多,所以史氣重,而白詩則是因為用詞較為淺顯,其實對於古風填詞也是如此。面對同一個大概念的意思,比如死,是用歿,還是用亡,還是用殤,或者用其他詞,對於一個字的斟酌和選擇,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傾向。一個字的斟酌對於到了進階需要脫形如神的作者是很重要的,之所以堆砌的作品不會讓人喜歡,就是因為只是徒有其表,而缺乏一股精氣神,所以到了求神的時候,對於字句的斟酌,就會讓微妙感情的表達更過於清楚或者確切,而不是死只會用死。
每一個作者都會形成自己的寫作習慣,和傾向。比如說我自己就比較喜歡敘述多一點,站在第三的角度上相對客觀,強於敘事遜於抒情。詞作的重心偏重,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風格特點的走向。而要形成自己風格的過程就是要慢慢脫離對別人詞的學習和前人詩句影響等等,建立帶有自己特點的語言。當然這裡指的不是過分的用生僻字來體現自己的品味或者學識多麼超群,而是從多各方面,比如是文字透出的是犀利幾分,嘆惋又是幾分。是完全的帶入所寫的第一人角度,還是旁觀的角度,旁觀的時候是如太史公一樣有自己的褒貶,還是忠於歷史,都是造就和風格成長的因素。
脫形入神即使在短短的曲中注入了何種靈魂。寫出一首詞容易,但是寫好,則要將思想,與所表達的客觀所在合而為一。再舉例說明,為什麼很多詞的出現率很高?名詞或許有不可迴避的因素在,但形容詞卻未必如此。豪放詞多用慷慨大氣之類的詞形容,不過這類詞其實只是一個概括詞,是風格特點如何的形容,而並不能因為用了泰然,慷慨這類的詞就是泰然慷慨了,如何泰然,如何慷慨,都沒有寫,直接下定論的寫法,就很容易重疊寫空文字了。若寫一人傲骨,只寫傲骨兩字,也不知道是如何的傲,文詞未有展開,卻已寫到盡頭下了定論,自然也就不用論格調了。概括的詞語本來應該是對格調的概括和形容,用來作詞,也就下了一等。
我們在詩詞閱讀中說一首詩詞的格調高低,往往是劃分層次的關機,有的作品雖然沒什麼毛病,但是總是覺得差強人意少點什麼,少的就是格調中的神韻。而神韻更是強求不來的存在,就好像寫字一樣需要多次的練習,我想無論何種藝術,都是起步於摹習,但是模仿的東西並不是自己的,如果有志將學來的變成自己的,則一定要灌入自己的靈魂,慢慢的成長出自己獨有的格調來。
對於格調,自己也不敢說詩詞能成一家之風,所以這篇文章更多的是提出了關於格調的重要還有一點點能想到的東西,或許不如前面的文章飽滿,但卻覺得不能因為怕寫不好而不言明其分量,我信若能妥當處理其他關節,成一家之詞也就不難了。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13 PM

淺談古風填詞十·破題(2012-04-24 19:54:46)


本想名為了立題,但最後題目取名為破題,意在破而後能立。是有兩個所指,其一是指突破選材,其二則是為突破思想。
現在的古風詞在一個怪圈裡循環,就是說選材的範圍無外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就好像南北朝時候的宮體詩需要跳出來,才能續上樂府正宗,不然長久下去也定然成了陳子昂話中的“魏晉風骨,晉宋莫傳。”,我想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千篇一律的歌詞讓人覺得乏味而不想聽不想看。古風填詞也需要有胡適等人倡導的新文學運動,我自然是不敢自比子昂或者胡公。只是想引導大家多講視線跳開,尋找新的題材,給文詞注入有活力的思想。
我想這點上還是應該借鑒一下古人,唐詩之所以輝煌傳誦,是因為存在這一批被稱之為“詩仙”“詩史”“詩佛”等等的人的存在。其中山水詩,求仙問道之詩,王維帶有禪機頓悟之詩,乃至後來杜甫、李商隱帶有濃重歷史色彩的詩等等豐富了唐詩的題材,因為每一個人的追求不一樣而各自成一派。而反觀現在的古風,剩下比較多的就是關於愛情的你儂我儂,忒煞情多。就好像宮體詩停留在寫宮中狹小的視角而固步自封一樣,劇情歌的選材相對而言雖然有了實際所指,但也僅僅停留在一些小說上面,這樣由於題材所受到了限制,也就不可能從小眾的小眾,變成小眾的大眾。
詩自詩經始,為興觀群怨所用。我不主張影射政治,但還是覺得一首詩詞的好處,便在於確實有所思,文章的深度和詩詞的深度是同樣需要注意的。這其中所吟詠的,讚揚的,也是值得商榷思考的。正如近期因為某文章而涌現出了一批寫漢代衛青、霍去病的,雖然有跟風之嫌,但是為文為詞的用意還是可以一眼而見的。我想古風歌詞除了寫小我個人的喜怒哀樂,也可以試著去寫大我的感悟。
除此之外,古人於佳節或是特殊時日,也會有所吟賦唱和,這些都是可以入詩文的內容,對於古人而言,是一舉一動皆可以為詩,其實今人也是一樣,小範圍的題材早晚會有寫完的日子,所以題材的擴大和轉移則是必須的。而不能觸碰的題材還是少些微妙,雖然有白居易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在古,但這種東西並不適合大家來隨意為之。更要戒之慎之。
然後就是思想,做有思想的人是需要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我並不相信天生便有得道的神童,思想也是一樣。切不可為了求新,求變,而寫出不切實際的東西,這樣便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所有突破必須有基礎,盲目的求突破,則可能會導致不知所云等等問題。而古今往來的思想內容,文章內容,也不過如此。只是如何拿來以古風的方式寫是最為合適的,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視角的變化是需要思考的深度的,增加這個深度的過程需要閱讀大量的文史哲方面的書籍,我想也可以通過這個過程為一些可圈可點的事情,或者是人來為詞為文。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廣讀今人古人,讀今文古文,也就能將自己處於一個正確的位置,看到自己文詞中的不足。
舉滄海而為一瓢,必窮盡而凝練,而以微墨而著文章,必窘困而閉塞。
作者: 冷絕月    時間: 2012-8-2 04:13 PM

本帖結束,為一家之言,僅供各位參考。但是我相信有眼力的同學是不會讓它沉的。希望喜愛古風支持古風並希望能夠參與古風創作的同學看到,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將我古風中國發揚廣大!



以上節錄自http://tieba.baidu.com/p/1754020722




歡迎光臨 醉俠山莊 (http://emprise.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