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分享] 中國造紙術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打印本頁]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4-8-12 11:29 PM     標題: 中國造紙術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中國造紙術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轉錄整理自http://yw.eywedu.com/wenhua/HTML/5525.html

  中國造紙術是通過阿拉伯而傳入歐洲的,雖然在這以前歐洲早已接觸並使用了紙,但多從阿拉伯進口,每年要付出大量金錢。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看來是造紙術在歐洲傳播的最早的轉運站。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統治者750年奪取政權後,下令除盡被推翻的倭馬亞朝宗室成員,於是前朝太子拉赫曼(Abdal-Rahman)帶一批人逃到北非避難,再前往西班牙,於756年在西班牙境內建立政權,史稱後倭馬亞王朝(西元756—1036年)。

  9—10世紀後倭馬亞朝勢力漸盛,將西班牙置於穆斯林統治之下,這使其成為最早造紙的歐洲國家。西班牙現存最早紙本文物為10世紀寫本,用麻紙寫成。西班牙最早紙廠于薩狄瓦(Xativa)建於1129年。1150年阿拉伯地理學家艾德里西(Al-Idrisi,西元1100—1160年)談到薩狄瓦時說:“該城製造文明世界其他地方無與倫比的紙,輸往東西各國。”但西班牙早期造紙多操于阿拉伯人之手。後倭馬亞王朝衰落後,西班牙人展開收復失地的鬥爭。1157年在靠近法國的邊境城市維達隆(Vidalin)建立了由西班牙人經營的另一紙廠。

  法國與西班牙相鄰,法國造紙技術可能來自西班牙。第一個法國紙廠於1189年建於南方的埃羅(Herault),因產量小,法國用紙仍從大馬士革及西班牙供應。1348年在特魯瓦(Troyes)城另建新廠,1354—1383年又在四個地方增建新廠,這樣便滿足了本國需要。無疑,西班牙及法國主要生產麻紙。11—12世紀阿拉伯紙還通過地中海從北非的埃及、摩洛哥運往義大利,由此再轉運歐洲大陸各國,造紙術就借此商路傳入義大利。

  12世紀幾件義大利紙寫本至今仍傳世,但很難說是當地所造。1221年義大利國王下令禁止用紙寫官方檔,以抵制阿拉伯紙的傾銷,但紙的用量仍看長,整個13世紀大馬士革紙源源流入義大利,而義大利金幣不斷消耗於進口紙上。於是1276年在蒙地法諾(Montefano)建起了義大利第一家紙廠生產麻紙。這裡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科學技術發達,有了紙便更加促進文化發展。義大利紙廠在技術上有新的改進,用金屬制打漿器增加衝力,又向紙內施動物膠以代替澱粉糊,又於1282年生產水紋紙。這些技術為歐洲其他地方所效法。1293年在文化城市波倫亞(Bologna)興建另一紙廠。義大利造紙業發展很快,至14世紀已成為歐洲用紙的供應地,產量超過西班牙及大馬士革。



  1391年德國在紐倫堡建立的第一家紙坊示意圖

  14世紀後半葉的德國用紙量也與日俱增。當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後,德國印刷業一度在歐洲領先,但用紙要由義大利及法國供應。1391年在印刷業中心紐倫堡興建德國第一個紙廠,由德國人施特羅梅爾(UlmanStromer)與義大利人合營。同時在科隆建立另一紙廠。紐倫堡的作者阿曼(JostAmman,西元1539—1591年)於1568年在《造紙》(DerPapier)一書中,發表描述造紙過程的第一幅木刻畫。這在世界上也還是首次,顯然所用抄紙設備與中國及阿拉伯的極其相像。

  德國有了造紙業後,又成為向歐洲輻射造紙術的另一中心。與德、法交界的荷蘭於1428年建起早期紙坊,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興建了更大的紙廠。荷蘭人的貢獻是1680年發明了機器打漿機。通行德語的瑞士是1433年在印刷中心巴塞爾(Basel)建立了紙坊。德國南面的奧地利於1498年在維也納設廠造紙。與德國接壤的波蘭,1491年在克拉科夫有了該國第一家紙廠,後在1522及1534年又在威爾諾及華沙再建紙場。俄國較早就接觸紙,但最早的紙廠遲至1576年才在莫斯科興建,還請了德國技師。

  英國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時間較晚,但14世紀已使用從西班牙進口的紙。英國最早的紙廠是1494年在哈福德郡(Hartford-shire)建立的,1557年在芬德福德另建新廠。歐陸北部國家也因地理位置關係造紙較晚。丹麥於1635年始行造紙,而挪威則始於1690年。然而至17世紀時歐洲各國基本都有了造紙業。




  歐洲最早的制紙圖(阿曼1568年刊印於法蘭克福)

  這時美洲新大陸仍用羊皮等古老材料,有時用紙靠歐洲進口。1575年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在那裡建立了美洲第一個紙廠。美國最早的紙坊於1690年建於費城,18世紀時在離費城不遠的地方興建了另外兩家手工紙坊。美國造紙業發展與大科學家兼政治家佛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西元1706—1790年)的推動分不開。1788年他在費城哲學會(相當於科學院)會議上還發表介紹中國造紙技術的報告。北美的加拿大於1803年才在聖安德魯斯(SaintArdrews)興建紙坊。至於說到大洋洲,第一家紙廠是1868年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建成。

  至19世紀後半葉,中國造紙術才走完其世界傳播之旅程,遍及五洲各國。回顧這段歷史,從中世紀的中亞、西亞阿拉伯世界到歐美各國之所以能分享造紙術發明成果,要歸功於751年怛邏斯戰役中中國戰俘的技術傳授。這些穿著士兵軍裝的紙工為中國以西各國文明作出很大貢獻,惜今不知其姓名,他們是中西科學技術交流史中的無名英雄,功垂千古。

  1965年我曾對16—17世紀歐洲各國古籍用紙作了系統的檢驗,發現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各國手工紙具有下列共同特點:(1)原料主要是破麻布,很少用別的植物纖維。(2)紙質厚重,可雙面印刷,但表面不光滑,需砑光。(3)紙內儘管有未打碎的纖維束,但紙質堅韌,拉力強,抗蛀。(4)簾紋較粗,抄紙簾不是用細竹條編成。顯然,這些特點與中國古代北方麻紙及阿拉伯古紙有一致之處,而與中國中原及南方麻紙有別。

  關於歐洲造麻紙技術,除上述德國人阿曼的作品外,法國1693年出版的安貝爾迪(J.Imberdis)用拉丁文寫的《紙或造紙技術》(Papyrussivearsconficiendaepapyri)也有詳細記載。因與中國、阿拉伯技術一樣,此不贅述。應當指出,雖然歐洲造紙術歸根結底來自中國,但中國與歐洲在發展造紙業方面採用不同的技術路線。第一,歐洲紙在長期內原料單一,只產麻紙,越到後來原料越短缺;中國除生產麻紙外,還生產楮、桑等皮紙及竹紙,原料多樣化,供應充足。第二,中國既能造厚紙,也能造薄紙,而歐洲長期間內生產厚紙;中國還能造書畫用巨幅紙(9—16米),而且可用不同原料混合制漿,歐洲做不到這些,其紙幅面小,表面澀。以上兩點顯示出中國技術是先進的。但歐洲比中國早就以金屬材料代替非金屬材料製造造紙設備(尤其打漿機),這方面比中國優越。可以說雙方各有短長。

  18世紀以後,前述歐洲造紙業中技術路線的缺點變得突出起來。歐洲水彩畫、版畫的發展要求有更大幅面的薄紙,但紙工做不出來。他們抄大紙時總是一揭就破,而麻紙顯然沒有皮紙更適於美術家使用,歐洲又不會制皮紙。所以法國擔任過財政大臣的經濟學家杜爾果(Turgot,西元1727—1781年)托當時在巴黎的兩位中國人高類思及楊德望返國後幫助歐洲解決生產大幅藝術用紙的技術問題。從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小說《幻滅》中得知,當時破布因供不應求而價格猛漲,使造紙業面臨原料危機。

  發明家大衛•賽夏(DavidSechard)在中國著作的啟發下想試用其他植物纖維造紙或將別的植物纖維與麻料混合造紙。其次,想試驗將施膠劑加入紙漿中實行一次性紙內施膠。這些技術中國均古已有之,但因種種原因賽夏的幻想破滅,未能實現其理想。由此可見,就是到18世紀在造紙方面歐洲還得依靠古老的中國智慧克服其所面臨的技術難關。直到19世紀歐洲人才掌握用竹料及茅草(espartograss)等非麻料造紙的技術。




  17世紀歐洲抄紙操作圖

  最後還要指出,19世紀前歐洲文獻關於早期造紙史有不正確論述,認為麻紙是13—14世紀德國人或義大利人發明的,在這以前阿拉伯人只知造棉紙,而中國人以絲絮造紙。這都是在不瞭解東方造紙史的情況下產生的誤解。直到1885年維也納大學科學家威斯納對出土的9—10世紀阿拉伯古紙化驗後證明都是麻紙,而20世紀初他又化驗了中國3—4世紀古紙也證明是麻紙,於是植物纖維紙為中國所發明,後傳至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傳入歐洲的歷史真相才大白於天下。再過半個世紀後,考古發掘和古紙化驗證明早在西元前2世紀中國就製成以破布為原料的麻紙,比歐洲早1400年。

  中國造紙技術史是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最值得驕傲的一部分,在這裡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但我們今天不能只滿足于昔日的榮光而自我陶醉,還要作更大的努力面向未來時代的挑戰,在造紙技術領域內再添光彩。




歡迎光臨 醉俠山莊 (http://emprise.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