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文化] 山西十大古堡 [打印本頁]

作者: 白衣夫人    時間: 2016-6-17 11:42 AM     標題: 山西十大古堡

山西擁有中國最多、最密集的古堡,半民用半軍用,本文介紹十大古堡。
原文連結:http://wechatinchina.com/thread-632571-1-1.html
中國人對於古堡的印象多來自國外,特別是歐洲的古堡,那些依傍在山水間的高大石頭建築不僅是明信片上的常客,更是歐式「古典浪漫」的最佳代言。

然而很少人留意,在中國內地也有著數量繁多的古堡,而中國古堡存量最大、分布最密集、品質最高的地區就在山西。
山西古堡這種半民用半軍用的特殊建築形式,如遺珠般依然默默矗立在鄉野間,歷經歲月雕琢,展現著難得一見的「天然去雕飾」之美。
山西十大民間古堡包括: 平遙堡村、介休張堡、靈石梁家堡、汾西師家溝、翼城西閻村、沁水柳家堡、沁水湘峪堡、陽城砥洎城、陽城黃城郭峪、澤州聖母玫瑰堂。
平遙堡村:平遙大院東向東
對於許多平遙古城周邊的鄉民來講,平遙這個大堡壘只是將他們一直居住的小堡壘放大了十幾倍而已。對於旅行者來講,如果嫌平遙已不自然,又想在了解古代城市後還想了解這裡古代的鄉村,便可去古城東南5公里處的岳壁鎮。

走入古城東南5公里處的岳壁鎮後,晨曦中的田園平凡而誘人,村落都分布在起伏的黃土地的高台地上,被樹林簇擁著。
看得出所有的老村從前都是堡村,有防御性的外圍牆。岳中村的堡牆輪廓完整,局部還殘留雉堞。內部格局也很完整,丁字型主街上分布著幾座小神廟,橫豎街交叉處是村內李氏家族的宗祠。這是堡村一種典型格局。

岳中村東南2公里的梁村,是由6個獨立的堡擠在一起形成的大村,每個堡都有高大的堡門,門前的巨樹標志著古堡的久遠歷史,堡門為2層,上層供保護神像。
門內主巷道兩側也多為2層高的院牆,一般在離堡門很遠的地方才開院門,且院門很少,這有增強防御性的考慮,也有古代裡坊制度的遺痕,恐怕還有風水上的講究。

雖然沒有喬家等那些著名大院豪華,但堡村內也不乏精美的院落,只是每個院落分屬於各個中產階級家庭,互不貫通,故沒有富商大院那種侯門深深深幾許的感覺。
然堡村有自己獨特的美感,除了自然古朴以外,它們有古堡特有的一種靜穆,厚重單純的磚牆因風雨侵蝕而表情豐富。
封閉壓抑的空間因戰火消融而珍存住了靈氣,這都使它們雖身在世界遺產的屋簷下,而可以像人們對古堡一般性的印象那樣高昂著頭,因為它們就是古堡,即使沒有高高的塔樓,沒有漂亮的碉樓。



介休 張壁:麻雀小城藏暗道
趙壁、張壁這些地名中的「壁」字都是塢壁的遺痕。山西這片黃土地不很肥沃,又處在關中、漠北至中原的通道上,戰事很多,本會是個窮地方。
然而與此同時,土地貧瘠加之地少人多就逼著人想別的辦法掙錢,而戰爭的通道也是經商的通道,加上人的精明勤奮,所以古代山西的商業、手工業異常發達,不僅富商眾多,中產階級也不少。
為了生命財產安全,古人修起堡壘,一有兵匪,堅壁清野,雖不能安枕無憂,但也只能這樣盡力而為。

張壁古堡遠看很低平,近看才知它三面都有深溝,只有南門前地勢較平,也有小河流過。南門右側一座高台上布滿建築,其一半突出堡外,像是南門的甕城,一半嵌在堡內,台上的建築是關帝廟、魁星閣、可汗祠。
南門內是堡內主街,向北對著另一座高台,上面的建築有真武廟、呂祖堂、二郎廟等,兩座高台上都有戲台,主街上還有祠堂和其它寺廟,中國古代城鎮的構造中心往往由神靈空間統籌,但像張壁這樣強烈、隆重的神靈軸線還不多見。


一般來講,坐北朝南的中國北方古建築群體都是南低北高,但張壁是北低南高,人從古堡正面進入堡內後越走越低的感覺很強烈。

張壁雖有高牆深壑,但其更重要的防御系統是地道,這裡要是展開地道戰,精彩程度應不遜於電影。張壁的地道有3層,是個龐大的立體網絡,地面上用各種隱蔽方式連通每座廟宇民居,亦有出口通向堡外,地道總長近萬米,最深處20餘米。



靈石 梁家堡:山地古堡競風流
梁家堡始建於明萬歷年間,與山西大多數古堡一樣,與明末戰事密切相關。與臨近著名的王家大院方方正正的造型不同,靈石夏門鎮的梁家堡依山就勢而建,設計靈活,沒有成規。

汾河流經夏門時西岸有一小段臨河是峭壁的山崗,梁家堡便建於其上。為了讓古堡頂端與汾河水仍有親密接觸,梁家在河邊依峭壁直上直下地建了座40多米高的百尺樓。
樓底層為安全只開一小門,樓梯段各層的開窗越高越多,越高越大,直至頂層變成敞廊,以將山河風光收進堡內。這座凌河孓立的寬大磚樓也成為梁家堡的標志。


古堡的正門在南面,經過兩層樓的關帝廟進入頭道堡門,拾階而上,眼前景物步移景異。從河邊看古堡是幅凝固的畫面,堡內則是流動的影像。
一會兒一座飛虹般的小橋掠過頭頂,一會兒一座高牆橫在眼前,而一轉角又柳暗花明,你永遠猜不到下一步的影像是什麼。因為古堡損毀比較嚴重,下一步可能是驚喜,也可能又是悵然。
然而不論如何,這是座中國罕見的、地地道道的山地古堡,不僅僅因為它有高大壁壘,它的美也不僅來自古老,而是它自身確實漂亮,煤灰和破敗都掩蓋不住的漂亮。



汾西 師家溝:窯洞重重多幾許
師家溝是一座山地堡村,主要由窯洞形房舍層層疊疊構成,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
它的防御性稍弱,即使如此,村外圍也是高大封閉的,村口有高大的窯壁堵住爬上堡村所在的山坡的路,想進村要穿過一條20米長的隧道,據說村內各院落間還有暗道、地洞相通。

到師家溝首先看到一座雕刻精美的大石牌坊,清咸豐年間之物,誥封師氏家族的幾位夫人,屬貞節牌坊。從字跡看幾位夫人的丈夫的頭銜都是「儒林郎」之類拿錢捐來的虛銜,可得知師家主要是商人。
牌坊後的坡道是後來開的,從前村堡正門有座石柱大門,現只殘留石柱。師家溝最精彩之處在其窯洞,石柱門內三面四層的窯洞院蔚為壯觀,另外還有幾座高大的窯洞院,院中正房充分展現出窯洞的精彩。


從師家溝對面的山坡上可俯瞰其全貌,一排排階梯式的窯洞鋪滿整個山坡,那氣勢不遜於意大利的世界遺產馬泰拉古鎮,只是馬泰拉的窯洞歷史更久遠。



翼城 西閆村:罕見塔門文昌閣
西閆村藏在中條山深處一座汾河流域與沁河流域的分水嶺上,村口是名為「鳳翼門」的堡門,穿過門下層的拱券,主街盡頭一座高塔引人注目,走近一看,那是一座奇特的塔門,塔門細高,塔下還有穿越形的門洞。
歐洲古堡和教堂中有塔門,但並不常見,藏傳佛教的寺廟和穆斯林的清真寺中也有幾例,在漢地這似乎是第一次見到。塔應是文昌閣,門是開在主街上的一道巷門或稱坊門。
底層券門兼任塔座,塔身共5層,下4層都是磚體,從下至上的形狀分別是四邊形、八角形、圓形、六角抹邊形,頂層是木結構的六角亭,為了一座文昌閣的樣子如此費盡心思,無外乎是希望村裡能多出些考得功名的人,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中國人很早就懂。

塔門內的巷子裡有座廟宇,廟門是所謂「民國式」的,門匾上則刻著「紅旗食堂」4字,看來是「大躍進」遺物。村內還有數座大院,因為在山區,取石方便,不少房子是石牆,增強了這座山村的滄桑感。

村口有座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的是抗戰時參軍的西閻村子弟的名單,有近百人。抗戰時的中條山之戰中國軍隊傷亡巨大,這些新兵中的不少人恐怕剛穿上軍裝就陣亡了。
稍可欣慰的是,家鄉還留下這麼一塊石碑刻下了他們的名字。抗戰八年,山西幾乎一直是前線,那些民間的古堡有時用於打鬼子,有時被鬼子佔據當炮樓,能留下來實屬不易。

沁水 柳家堡:前庭後苑派頭足
柳家堡現存7座完整的院落以及明清殘院12座。這些庭院建築形制大致相仿,皆為四合院式。院門偏於一角,多為坤、巽、艮門。完整宅第的大門均有牌樓裝飾和石獅石鼓相鎮。
院內東、西、南、北四面為兩層樓閣式建築。其中北房為高階台,寬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兩間。這種建築形制俗稱「四大八小式」。

柳宗元是山西永濟人,據說他因搞改革而遭到人身攻擊後,其族人至少有一支遷入中條山,落腳在現在歷山腳下的西興村,繁衍至明代,成為當地的巨族,在陸陸續續的建設下,柳家堡成為一處有內外府的龐大私宅。

柳家堡也建在一座山梁上,山梁西面的河溪是沁河的一條支流。在建築手法上,柳家堡沒有采用夏門梁家堡那種隨坡就勢、層層疊加的形式,而是先將山梁頂部的護坡修整成一個高台。
周邊壘起陡峭的護坡,加上高大的外牆,便形成了極好的防御性,高台前後只有兩條坡道供上下,坡道盡端都有高大的門樓,內部也有地道、暗牆。

柳家堡內外府的格局頗有中國古代的大型管制建築前庭後苑、前署後宅的氣勢,外府的空間大多是獻給各路神靈的,有宗祠、虞帝廟、文廟、關帝廟等。
內府原有13座宅院,現存7座。內外府間的巷道上有兩座石牌坊,造型古朴渾厚中有精細,3層的石雕斗拱精細程度不遜木作。
柳家肯定有人鐘愛斗拱,內府的「行邀天寵」門樓上的木斗拱是5層,而「司馬第」門樓上有9層。


柳家堡內另外一個絕活是藏有朱熹、王陽明、文徵明、王國光等名人的幾十通書法碑,儼然一座私家碑林。
柳家是大文豪的後裔,家中自然要著重體現文化的地位,堡內不僅有文昌閣,還有魁星樓,通常一座城鎮也只在二者選建其一。兩座高樓還與古堡的防御功能結合起來,魁星樓實際上充當了堡門,文昌閣守衛著內府。


沁水 湘峪堡:機關算盡太聰明
湘峪河是沁河的一條支流,湘峪村建在河北岸一段和陡的山壁上。第一眼看到湘峪古堡時,很難不被它震撼,比夏門梁家堡百尺樓矮不了多少的城牆臨水而立,寬300米,相當於10座百尺樓。
樓上多為二三層樓房的民居鱗次櫛比,更有塔樓林立,這些高塔有堡門、角樓、碉樓、插花樓等,還有西側緊鄰的東岳廟的鐘鼓樓,共有十四五座,如此景象,實可謂壯觀。

現在有座石橋通正面居中的南門,進門後馬上要上台階,上到一個平台後,左右兩側各有窄巷,進窄巷一看才知,那高大的城牆還有內外兩重,窄巷連通的兩重牆層面都是藏兵洞,外重的上層是牆頂馬道,內重的二三層樓高出外重頂部,有窗口可以向外放箭放槍。
算上外重藏兵洞的向外窗口、外重馬道,共有3層向外攻擊的作業面,而且外敵即使攻入外牆也無濟於事,他們只能在窄巷中挨打,這道窄巷相當於一條窄長的甕城,如此防御設計還是第一次見到。
再上一段台階才上到古堡內的主台地上,除了南門樓前有一小塊寬敞的地外,堡內全是窄巷,窄巷上空有許多過街樓i,看來,湘峪人把巷戰的准備也做好了。


如此機關算盡的堡壘也沒有保護住孫居相,他是萬歷朝的著名御史,但他得罪了崇禎皇帝,崇禎七年,就在湘峪堡建成之時,他死在貶所。
其弟孫鼎相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曾任副都御史,據說因為他的宅院稱三都堂,湘峪古堡也被稱作三都古城。現在堡內最顯眼的5層大碉樓就在孫鼎相的宅院內。孫居相的宅院損毀嚴重,萬歷賜建的石牌坊也只剩殘柱。


陽城 砥洎城:圓形古堡砥柱中流
砥洎城建於明末,城的正門在南面,門上十幾米高的城牆在門左側有凸出,利於城門防守。進門後,左手邊有蹬道上可看清城牆高處的蜂窩狀的東西是古代冶鐵用的坩堝,古代此間冶鐵業興盛,用廢坩堝築城牆不僅廢物利用,牆也堅固。

城內的格局和湘峪堡類似,窄巷中有很多過街樓,巷口有坊門。堡內最高大的宅院也位於最高處,房子上還有一座最高的插花樓。
這種樓俗稱看家樓,遠望古堡時,顯眼的那座高塔就是這座看家樓,它對古堡的輪廓線貢獻巨大。宅院的主人是清代著名數學家張敦仁,為砥洎城所出的三位進士之一。

張敦仁宅後就是北部的臨水城牆,城牆分高低兩層,上層同時兼當城堡主台地的護坡,與兩層城牆間的台地有10米高的落差,外層城牆與水面還有20多米的落差,上有水門直通水道,內側密布藏兵洞。



陽城 皇城&郭峪:黃衣加身氣軒昂
皇城相府是目前山西古堡中總體品質最高的一個,且對其對面的郭峪村還有兩座古堡,形成一個壯觀的古堡群。

黃城村陳家堡因康熙皇帝來過而得名皇城,因陳廷敬官至尚書,受封大學士又得名相府,從而名聲大噪。
然而,正如來此地的人一般都是先看到郭峪一樣,此地也是先有郭峪,或者說開始時只有郭峪。
從各古堡所處的位置也可以看出郭峪與皇城相府的先後,此古堡群坐落在一條大體為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樊溪從中流過,郭峪朝東偏南,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皇城相府反之。

崇禎年間,關中已大亂,陳家頗具先見之明地在新居邊建了一座7層高碉樓,名「山河樓」,崇禎5年,關中王自用部隊血洗郭峪,多虧了山河樓保全了陳家和郭峪村部分鄉親的性命。
此後,郭峪人在一位張姓進士、一位王姓富商的主持下,逐步建立起藏兵洞的城牆和一座名為「豫樓「的大碉樓,將村莊變為堡壘。兵匪一走,陳家便築起了一圈也帶藏兵洞的高牆,將新宅和山河樓圍起來,形成了所謂內城「斗築居」。
斗築居大體呈長方形,依山勢而建,頗有立體感,形態與王家大院類似,斗築居中還有高大碉樓,這個細節使得城堡的形態更為突出,加上在陳廷敬顯貴後,陳家又開始興建外城「中道莊」。
外城的平緩與內城的陡峭的對比,外城的不規則與內城的方正的對比,形成錯落有致的輪廓和豐富的空間層次,終於造就出這座雄渾美麗的古堡。


郭峪村中的湯帝廟體量巨大。郭峪村的高塔是豫樓,教堂便是湯帝廟。湯帝廟本身又像是高大古堡中的小古堡,高大門樓左右有更高大的鐘鼓樓,外牆頂上有環道,這樣,外牆成了城牆,鐘鼓樓成了角樓。


澤州 聖母玫瑰堂:古堡教堂朦朧美
從晉城至澤州大箕鎮的公路與古時的晉豫古道基本重合,大箕鎮是當時古道上繁華的商鎮,鎮邊一片谷地上,一座小山兀然孤立,不知何時,山頂上長出了一座古堡,古堡裡還有一座教堂,這在中國恐怕是絕無僅有。

那座叫聖母玫瑰教堂是1914年荷蘭傳教士建立,親眼看古堡,其牆體所經的歲月遠不止一百年。另外此處還有個地名叫小寨,或許是因為這小古堡而得名,因為古代常將堡成為寨。再深入的情況,至今仍是一片朦朧。

如今年輕人結婚前不僅要拍婚紗照,還要到教堂去照,這倒不是因為有那種信仰,只是因為那種儀式浪漫得誘人。聖母玫瑰教堂前有片土地,如果裡面開滿玫瑰花,真是個照婚紗照的好地方。現在地裡種的玉米,也別有風情。



那年那堡那些事兒
唐代以前,黃河流域就是古堡的世界。那時不稱堡,稱塢壁。兩漢多士族,魏晉多門閥,大戶人家均需建塢壁來自衛和彰顯家族勢力。
士族、門閥勢力在武則天時代被大大削弱,民間建塢壁在大一統社會中一直有建土圍子之嫌,所以後來官方的城池增多而民間的塢壁變少。
塢壁一稱也逐步改稱堡、寨。官府或反官府的各種人建的堡、寨均有實際軍事用途,但普遍缺乏建築美,也容易遭毀壞、廢棄,一般民居則忌諱自行設防。
然而在亂世時或天高皇帝遠官府無力治理的地區,官府又不介意甚至鼓勵民間自行建堡,中國現存古堡較多的地區有北方農牧交界線沿線和南方閩粵贛諸省沿海和山區等。
這些地區的古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並長久作為民居得到使用、維護、美化而存留下來的。

山西存世古堡眾多,有幾個原因。首先,歷史上山西多戰事,而山西地形多山,局部封閉,當地居民利用地勢築堡可以有效地自保,不似開敞的平原地區,小堡壘在亂世時沒什麼用。
其次,山西胡漢混居的特點顯著。人類歷史有一個特徵:純農耕人愛築大城,而游牧或半農半牧人愛築城堡。其中原因很復雜,但農耕人口多而游牧人口少是最明顯的一個因素。
可以將城堡理解為小城,因為它小,加上游牧人四海為家慣了,即使定居了心也不甘靜默,心和眼都需要遠眺。
當堡壘需要發展的時候,其建築就傾向在高度上而不是在水平面上求發展,堡壘因此增強了立體感,造型上避免了大城池的平淡。
山西地處農牧二區間的通道上,戰亂和游牧民族聚居導致此地古堡多並好看。另外,許多山西古堡建於明末亂世,至清代,官府容忍這些民間堡壘繼續存在並壯大,不知與滿族統治者具有的游牧天性是否有關。
再次,明清晉商崛起,使民間建高質量大堡的能力增強。著名的晉商大院本都是堡,如喬家大院所在的村至今仍稱喬家堡村,王家大院本名恆貞堡。可能因為其主人更追求家族形象正統、主流,這些堡府第的氣息更重。
目前山西各地都留有古堡,分布相對集中的地區有雁北、晉中、晉南。雁北的古堡多是與長城防線結合的純軍事或半軍事戍堡,那裡可見壯闊、蒼茫的北國風光,缺點是多為廢墟、遺跡,旅行線路漫長險峻。
晉中、晉南的古堡多為民居用古堡,保護較好,分布相對更集中,並與眾多古城、大院交織在一起。
在古代,河流在社會生活中作用遠比今日巨大,農田灌溉、水路運輸均依賴河流,陸路也常伴河而生,所以河流沿線的古代生活是最生動的。
山西汾河沁水的兩河流域,曾是中國最早的農墾地帶,人口混雜,城市興旺,也因此保存下大量古堡式民居建築群。
其中有些已廣為人知,如介休的張壁古堡和陽城皇城相府,而更多的古堡和古堡群則至今都極少有人問津,甚至無典可查、無據可考。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最終只能被歷史的黃沙所掩埋,只是由於各種原因,它們暫時還被「養於深閨」。





歡迎光臨 醉俠山莊 (http://emprise.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