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歷史] 《朝代》夏、商、周、春秋、戰國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122.125.73.72
分享 
發表於 2007-8-22 08:56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朝代》夏、商、周、春秋、戰國
本帖將張貼「夏、商、周、春秋、戰國」的相關資料。

除版主、副版主外,一律禁止回覆。

「《朝代》」帖張貼資料形式如下:(例•三國─人物─趙雲)

發現任何資料錯誤之處,一律至「[其他]錯誤修改區」提出。

任何關於本版運作建議,一律至「[其他]意見反應區」提出。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23 09:19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122.125.75.159
發表於 2007-8-24 08:23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春秋─歷史─衛國
引用「疾風燚」的留言:


衛國史的補述:

魯桓公十七年
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於左公子。夷姜縊,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壽子告之:使行,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及行,飲以酒,壽子載其旌以先,盜殺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請殺我乎。又殺之。二公子故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齊。

簡譯:
衛宣公取其庶母夷姜,生急子囑託右公子。後又搶急子之妻宣姜,生朔與壽。受囑託左公子。夷姜上吊,碩與宣姜誣陷急子,衛宣公派道賊埋伏暗殺急子。盜匪誤殺壽與急子,左右二公子不滿,因而在朔(衛惠公)即位三年,擁立黔牟為君。朔逃亡齊國。


魯莊公五年
春秋: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
左傳:冬伐衛,訥惠公也。

簡譯:
魯莊公五年冬天,由魯莊公帶領,齊、宋、陳、蔡五國伐衛,目的是為了讓朔回國即位。


魯莊公六年
春,王人救衛。
夏,衛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甯跪于秦,殺左公子洩、右公子職,乃即位。

簡譯:
春天,周天子率兵救衛國,救援失敗。
夏天,把公子黔牟放逐到周王所在地,把大夫甯跪放逐到秦國,殺了左右二公子,然後即位。


魯閔公傳二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公與石祁子玦、與甯莊子矢,使守,曰:以此贊國,擇利而為之,與夫人繡衣。曰:聽於二子。
渠孔御戎,子伯為右,黃夷前驅。孔嬰齊殿,及狄人,戰于熒澤。衛師敗績,遂滅衛,衛侯不去其旗是以甚敗。狄人囚史華龍滑,與禮孔,以逐衛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實掌其祭,不先,國不可得也。
乃先之至,則告守曰不可待也,夜與國人出。狄入衛,遂從之,又敗諸河。

簡譯:
衛懿公喜歡養鶴,因而失民心。狄人來犯,衛懿公率軍親征,全軍覆沒。
狄人俘虜衛國太史,為國太史說:「我們是直掌衛國祭祀的,不讓我們先回國祭告神靈,你們是不可能得到衛國國都的。」
狄人放太史回去。太史回國,告訴守門人,國都已經不能抵禦了。當天守衛和國都人民一起撤出城。敵人進了衛國都(朝歌),跟著就追趕衛人,在黃河邊打敗衛人。

補述:「懿公被狄人殺害並吃掉(狄人是蠻族,好食人),僅餘一肝。後來齊桓公幫助懿公兒子復國,在戰場上拾到此肝。為給衞懿公留全屍,肝臟被移植到志願大臣弘演身上,弘演幾小時後死亡並按照國君規格下葬。」


初,惠公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 宋桓夫人、許穆夫人。文公為衛之多患也,先適齊。及敗,宋桓公逆諸河,宵濟, 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于曹,許穆夫人賦載馳。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

簡譯:
衛惠公剛即位時,齊人(齊僖公)讓昭伯和宣姜通姦,昭伯不願意,就強迫他。生了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公夫人、許穆夫人。
衛文公當初看見衛國很亂,就先到齊國避難。等衛國敗亡,宋桓公就在黃河畔迎接他,夜間渡黃河。衛國餘民七百三十人,加上那共地、藤地共為五千人。立衛戴公為國君,寄住在曹邑。許穆夫人為此作了<戴馳>詩。齊桓公派遣公子無虧率領戰車三百、甲士三千守曹邑。

補述:
衞戴公元年,齊桓公以衞國多亂,立其弟姬燬(衛文公)為衞君。


總結:

衛國國君遊衛宣公起排序:衛宣公→衛惠公→衛中前廢公(黔牟)→衛惠公→衛懿公→衛戴公→衛文公
自惠公之後,衛國君王都是宣姜子孫。
衛國自懿公之後,衛國已經失去成為大國的本錢,從此淪為小國。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26 04:17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122.125.75.159
發表於 2007-8-24 08:43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春秋─人物─息媯
引用「疾風燚」的留言:


魯莊公十年
蔡哀侯娶于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

魯莊公十四年
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左傳簡譯:
蔡哀侯在陳國取妻,息侯也在陳國取妻。息媯出嫁時路過蔡國。蔡哀侯說:「她是我的小姨子。」把她留住與她見面,並不按理相待,有輕挑行為。息侯聞之惱怒,派人跟楚王說:「請您假裝打我國,我向蔡侯求救,而您就去打蔡國。」秋季九月,楚文王打敗蔡君,俘虜蔡侯(蔡侯名為姬獻舞)回國。蔡哀侯稱讚息媯美麗來告訴楚文王,楚文王滅亡息國,殺了息侯。帶回息媯生下楚庄敖熊艱和楚成王熊頵。息媯沒有主動說話,楚文王問她為什麼,息媯答:「我是一個女人,而侍奉兩丈夫,即使不能死,難道還能說什麼?」楚文王因為蔡哀侯的緣故才滅亡息國,於是攻打蔡國。


網路資料:

按照當時的婚姻制度,國君或大夫的夫人于歸的時侯,她的妹妹也要一同跟著陪嫁過去,稱為“娣”,而隨嫁的婢女則稱為“媵”,總稱之為“娣媵制”。陪嫁的妹妹可能是胞妹,也可能是堂妹﹔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數人。蔡侯與息侯的夫人為堂姊妹,蔡侯原本可以一箭雙雕,卻陰差陽錯地便宜了息侯,為此蔡侯常常耿耿於懷。

息侯夫人媯氏歸寧回陳,途經蔡國,蔡侯為了善盡地主之誼,更為了內心深處的飄忽欲念,于是命人排筵席,熱烈款待﹔初時尚能保持賓主的禮儀,酒酣耳熱之際,蔡侯逐漸露出戲謔的態度,除了夾三夾四地講出一些與身份不符的話之外,竟然拉住媯氏那軟軟的手不放,媯氏為了國君夫人的尊嚴,不待盛筵終了,便匆匆率領從人拂袖而去。

以上為補述。


總結:
資料來源不足,無法找到比較有文學性質的資料,全為史學資料。
息媯之子皆為歷任楚王,其中楚成王還是楚國邁入霸主時代的關鍵人物。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26 04:17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122.125.75.159
發表於 2007-8-24 09:14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春秋─人物─兵聖•孫武
引用「雪澗香」的留言: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繫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纔干,因為領兵伐莒(今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纔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像。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纔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

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蕩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像。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遊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繫。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奸,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奸臣的挑撥,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一隻皮袋裡,扔到江中,不給安葬。

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慘死的一幕十分寒心,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其實孫武不僅善於治國強軍,他對於鳥盡弓藏的道理也是曉得的!孫武最後選擇了隱居山林,其實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26 04:17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122.125.75.159
發表於 2007-8-24 10:33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戰國─人物─殺人魔•白起
引用「雪澗香」的留言: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帥。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秦昭王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佔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趙,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
 
秦昭王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
 
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
 
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七年(西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奪取上黨。上党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睢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佈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党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
 
白起乘勝連下韓國十七城,直逼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指日可破。趙國情勢危急,平原君的門客蘇代向趙王獻計,願意冒險赴秦,以救燃眉。趙王與群臣商議,決定依計而行。
 
蘇代帶著厚禮到咸陽拜見范睢,對范睢說:「武安君這次長平一戰,威風凜凜,現在又直逼邯鄲,他可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我可為您擔心呀!您現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將來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這個人不好相處啊。」蘇代巧舌如簧,說得應侯沈默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問蘇代有何對策。蘇代說:「趙國已很衰弱,不在話下,何不勸秦王暫時同意議和。這樣可以剝奪武安君的兵權,您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勞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暫時宣諭息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結果,趙國獻出六城,兩國罷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師,心中不快,後來知道是范睢的建議,也無可奈何。
 
兩年後,秦王又發兵攻趙,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萬大軍前往。這時趙國已起用老將廉頗,設防甚嚴,秦軍久攻不下。秦王大怒,決定讓白起掛帥出征。白起說:「趙國統帥廉頗,精通戰略,不是當年的趙括可比;再說,兩國已經議和,現在進攻,會失信于諸侯。所以,這次出兵,恐難取勝。」秦王又派范睢去動員白起,兩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裝病不答應。秦王說:「除了白起,難道秦國無將了嗎?」於是又派王陵攻邯鄲,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掛帥,白起偽稱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職,趕出咸陽。這時范睢對秦王說:「白起心懷怨恨,如果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肯定是秦國的禍害。」秦王一聽,急派人賜劍白起,令其自刎。


綜合以上觀點,白起雖然手段狠辣,但卻也是最直接正確的做法。
畢竟,這是對敵國消減實力最好的方法。
有人說白起殘忍好殺,但我卻要說,他只是實事求是罷了。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26 04:18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122.125.75.159
發表於 2007-8-24 11:39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戰國─書籍─《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
引用「雪澗香」的留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
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而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見解:

第一《計篇》,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時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孫武認為,在開戰之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較,認真地時行謀劃,以便制訂正確的作戰計劃。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有五項,就是“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制)。對這些條件比較清楚了,就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負。在戰爭時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繫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時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26 04:18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122.125.75.159
發表於 2007-8-24 11:44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戰國─書籍─《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
引用「雪澗香」的留言:


孫子曰﹕
凡用兵之道,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
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艸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以養之,
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釋見解:
第二《作戰篇》,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因為出兵打仗要耗損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國會乘機進行進攻。從速勝的思想出發,孫武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武器去攻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國內一再征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優待俘虜,主張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這樣做,纔能迅速戰勝敵人。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26 04:18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61.60.13.214
發表於 2007-8-29 04:39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夏─歷史─二里頭文化
引用「雪澗香」的留言:

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哪一個呢?通常你可能會回答是“夏”,但是真的是夏朝嗎?目前唯一出土的證據也只有大家熟知的“二里頭文化”,而其他的部分,卻還籠罩在霧一般的歷史謎團之中,到底中國第一個朝代到底是什麼?!

據「新華社」報導,經過大陸3代考古學者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中國最早可確認的都城遺址、素有「華夏第一都」夏都之稱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布局基本搞清。大陸考古工作隊先在二里頭宮殿區外圍探明了3條垂直相交的大道,確認由其圍起的宮殿區面積達12萬平方米左右,近來又發現了宮城城牆的線索,在探索二里頭遺址都城總體結構與布局上取得重要突破。考古隊還在3號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內分別發現了成排的中型墓葬,出土了銅器、玉器、漆器、海貝等大量精美隨葬品。

報導說,大陸考古學家在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首次發現了一座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偏晚階段(第4期)的大型建築基址,這使得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一度歸於沈寂的中國考古界出現了新討論主題。

這座建築基址發現於著名的二里頭遺址2號宮殿的北牆外,現編號為6號。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始建年代正值一般認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關鍵期。

報導說,二里頭遺址是中國學者在尋覓夏文化的過程中發現的,此後持續40餘年的田野發掘所獲取的豐富遺存和資訊,使二里頭遺址作為夏商時期一處重要都城遺址的學術地位得到確認,為夏文化內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資料,從而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由於地處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夏王朝的中心區域,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的紀年範圍內,二里頭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它留給研究者最大的疑問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

報導說,目前爭論的焦點還集中在對二里頭文化性質即所屬族屬與朝代的認識,歸納起來也有兩種主流觀點:一是認為二里頭文化前期為夏文化、後期為早商文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

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考古隊長許宏說,這意味著人們幾乎可以從中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佈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體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係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

報導說,考古隊在3號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內還分別發現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現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多鋪朱砂、有棺痕,出土了銅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紋釉陶器(或原始青瓷)嵌綠松石工藝品、蚌制工藝品、海貝等大量精美隨葬品。其中不少器種如斗笠狀白陶器、鳥首玉飾、大型嵌綠松石器、由上百件齒輪狀有孔蚌片組成的飾品等,前所未見。

報導說,成組貴族墓發現於宮殿區,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尚屬罕見,在二里頭遺址則屬首次發現,這對判明3號基址的性質及二里頭文化葬俗有重要意義。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61.60.13.214
發表於 2007-8-29 04:56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商─人物─紂王
引用「雪澗香」的留言:(網路轉載)

《封神榜》中的紂王形象很鮮明,但其中許中淫亂殘暴的事,未必是紂王所為!尤其古代強調君權神授,奪得帝位的君主,有時為了讓自己的奪權行為合理,常會編造一些罪名讓被消滅的政權負擔。

眾所周知,商紂王是暴君一名,但當中有一些值得談一談。

對於商紂暴虐一事,有史家提出異議,指出妲己其人的存在可能性,一直是無法解釋,很多指責商紂王用鐵勾等酷刑工具來折磨他人一事,更是不太有可能,因為當時根本無鐵器發明,到了戰國時代才有。
孔子對有關紂王時,曾說:「不聞王死,只聞一莽夫死矣!」但對紂王的「其他暴行」卻未有提出,其弟子子貢也指出,紂王的行為,並不是後世描寫那般厲害。對於當時周武王起兵時,大多被錯誤認為是全商皆支持,但其實,只有西面、南面的異族諸侯及小數小諸侯支持,東面仍然是親商的,故不能以朝歌陣前倒戈就全面指出商已被孤立。而且當時紂王正是向東擴張的時候,武王起兵的,故究竟只是一場軍事政變吧!
對於資料顯示,紂王一定是負面大王,但可能只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昏君,但他的「變態」是因失敗者而被人加油添醋,還是真的「變態」呢?這仍然是值得考量了。

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商朝最後一個皇帝繼位,他的名字叫帝辛,史稱商紂王。
據《史記》記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可見紂王不但不是昏庸無能之人,反而天賦聰穎、遠見卓識、能言善辨、勇武異常。

●伐東夷的功勞與得失
商朝的東南一帶是淮水流域,有夷人,稱為「東夷」或「淮夷」。人方是淮水流域的一個強大方國,不服商朝的統治,成為商的勁敵。《中國通史》記載「人方即後來的東夷或淮夷」,《史記》記錄的方位更具體「淮浦之夷,徐州之戎」。
一次紂王舉行諸侯國大會,宣布各國按期應上貢的稅賦和方物,不料東夷的首領拒絕貢賦,沒等散會就逃了回去,這就是古書上說的「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紂王惱怒,決定征伐包括人方在內的東夷諸國。近代出土的卜辭、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有不少「征人方」「王來征人方」的字句,證明了毛澤東說的「紂王去打徐夷(那是個大國,就是現在的徐州附近)」是史實。
卜辭記載商朝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一次出兵人數可達幾千至一萬多人。商朝人在作戰時有步兵,也有戰車。戰車用兩匹馬或四匹馬曳引,車上有幾名用青銅兵器武裝起來的士兵,軍隊出動時分成左、中、右三翼。當時還有東邊各國共同出兵支持王室作戰,所以伐東夷的戰爭規模巨大。
商軍中有一支「象隊」最令夷人恐懼。這些象生長在中原地區,被捉住後飼養馴服,成為運輸和進攻敵人的武器,古書中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東夷各部落經過戰鬥之後投降,紂王為了防止東夷再叛亂,將商軍留在東夷地區駐守,然後帶著俘虜班師回朝。從此以後東夷與商不斷朝聘往來,商文化源源不絕地傳播到東夷,而東夷的一些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和一些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也傳入中原地區,經濟與文化得到了廣泛的交流,所以毛澤東說紂王「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卜辭記載商征人方往返一次需要200天左右的時間,是一件非常勞民傷財的事。安陽殷墟出土了一塊刻有「人方伯」字樣的人頭骨,顯然是商軍殺死了人方的君長並帶回其頭骨作為戰利品。雖然商最終戰勝了人方,但商的國力也因此而大大消耗,正如《左傳》所說「紂克東夷而損其身」,有得必有失。

●相機而動的周
周武王一心想推翻商朝,可是基於商朝龐大的軍隊和人民對紂王的擁護而不敢輕舉妄動。恰好此時商朝內部一個「內奸」出賣了紂王,並且商朝大軍遠在東夷作戰,周武王終於抓住了這一僅有的戰機。

●戰俘倒戈
紂王33年,周武王與紂王在牧野展開大決戰。由於商軍的主力部隊一時難以調回,紂王只好將70萬東夷戰俘及奴隸臨時武裝起來應戰。於是出現了「紂師雖觿,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史記),也就根本沒有什麼「血流遍野」或「商人痛恨紂王,倒戈相向」的場面,但卻有一個事實:周朝的軍隊還沒有碰上真正的商軍!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紂王見兵敗,「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史記)穿上綴滿珠玉的華服自焚身亡,不投降、不屈服。壯哉!

●誰是「內奸」
《史記》載:「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微子是紂王的親哥哥,國家的重臣,卻背叛了紂王去引狼入室,所以微子是商朝真正的內奸,難怪毛澤東說「微子最壞!」
但周武王滅商之後並沒有立即封賞「有功」的微子,而是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來管理商朝遺民。直至「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于宋」(史記),這一切扭捏作態不合常理的行為背後隱藏了什麼呢?!做了內奸卻得不到期待已久的表彰,反遭冷落,這大概也是眾多投降派的共同下場吧。相形之下,紂王的拒不投降自焚身亡顯得那樣高貴和光彩!

●顛倒的歷史,誰在說壞話?
有一個詞叫「助紂為虐」,把商紂王罵了3000多年。也就是說他最大的罪過是荒淫無道及殘虐人民,包括製造各種殘酷的刑罰,這也是眾多歷史教科書上的共同記載。可是每一朝的歷史都是下一朝的人留下來的,也就是說商的歷史是周朝人撰寫的,那麼我們不妨將商周的事對比一下:
過對照《歷代神仙鑑》對古代帝王世系故事的記載,發現「酒池肉林」的荒淫之事本是夏朝最後一個帝王夏桀與妹喜所為,卻被陰差陽錯地安在了商紂王身上,這是一種誹謗。而《史記•殷本紀》等後期史書是參照了周人的記載。
根據《尚書•大禹謨》的記錄,夏朝已有「五刑」制度和「夏臺」監獄。除了殺頭之外,古代還有以其他方法處死罪犯的。例如:烹煮、醢刑(把人剁成肉醬)、車裂、腰斬、絞殺、燒死、棄市、滅族等等。夏朝的少康在復國後,就曾把謀逆的寒浞的兩個兒子烹煮和剁成了肉醬,可見這些殘酷的刑罰不是到了商朝才有,也並非商紂王發明的。
《呂氏春秋》中記載商朝的刑罰在夏朝「五刑」的基礎上進一步延展至三百種,罪莫大於不孝;《尚書•呂刑》中記載周朝的刑罰在商刑的基礎上延展至三千種,並且西周時即使是貴族和官吏犯法,他們只須交納一些罰金,就可以逃脫罪責,故《禮記•曲禮上》中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說,這在商朝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周朝撰寫歷史的人栽贓陷害了紂王!周朝的刑罰原來是商朝的十倍,而且完全是針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難怪毛澤東一語道破:「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就是不要聽。」 (寫歷史的那個周朝人,也許是咱們茶館青竹女士的前身,怪不得,怪不得)

●人民擁護誰
周滅商後,周武王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統治商朝遺民,還派了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監視武庚,謂之三監,按理說是萬無一失。但出人意料的事卻發生了:「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記)約公元前1025年,暴發了以紂王兒子武庚為首的人民造反,連商代殘餘的貴族及周武王的弟弟們都參加了。周的根據地「西土」出現了很大的騷亂,到此時,周人才真正遇到了當年遠在東夷駐守的擁護紂王的商軍。這場造反聲勢之浩大,反抗之頑強令周人永難忘懷。「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史記),用了整整三年才把這場暴動鎮壓下來,可見商朝遺民的團結與紂王的威望!雖然紂王已經不在了,商朝遺民尚想幫助他的兒子恢復商朝重返家園。
而西周末年的殘暴統治把人民說話的權力都剝奪了,於是出現了「道路以目」這個詞。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西周人終於暴動了,憤怒的平民和奴隸衝入鎬京,殺進王宮,周厲王倉皇出奔逃跑,首都一片混亂。公元前771年,犬戎伐周,京城告急,卻沒有一個諸侯來救。最後犬戎攻破鎬京,殺死「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西周滅亡。周平王被迫遷都至洛邑,歷史進入了諸侯問「鼎」、弱肉強食的東周列國時期。 唉……中國人民從此就不斷受苦受難了!嗚呼哀哉!何以復加!

誰殘虐?誰失民心?哪些歷史被顛倒了?一目了然!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29 04:57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61.60.13.214
發表於 2007-8-30 12:02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商─其他─總論
引用「疾風燚」的留言:

概況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四方諸侯紛紛背叛。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領湯聯合其他部落消滅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後都城西遷,仍稱亳(今河南偃師)。

商湯立國後,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和仲虺的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終於在嗚條之戰擊敗夏桀,建立商朝,建都於亳。商湯死後,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無德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政。後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在成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即今河南鄭州市),到盤庚在位時,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出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

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臺,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奴隸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疆域

商朝的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建都亳(今山東省曹縣以南地區),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政治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的統治,還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還掌握有大批武器和軍隊,貴族還設立了殘酷的刑法和監獄。另外,還使用宗教觀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

經濟

商朝的農業比較發達,可以使用多種穀類釀造酒,已經可以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由於交換的發達,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文明發達的國家,由於商王朝商業的發達,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往來很多,今天商人一詞,源自當時周邊國家對商朝國人的稱謂。農業是最重要的經濟部門,農田有比較整齊的規劃,農田作物種類有黎、粟、稻、麥,發明了中耕;有蠶桑經營,紡織業有所發展;商代除有六畜外,還馴養了象,畜牧業相當發達。

科學技術

商代開始初步掌握了冶鐵技術,製陶業、商業也很興盛。商代甲骨文的發掘證明,商代的文字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天文曆法比夏代進步,天象學上也有新的發現,人們發現了火星、彗星,此外還有數學和疾病的記載,音樂的成就很大,出現了專習音樂、舞蹈的樂人;雕塑是商代工奴們最突出的工藝成就。

朝歌

朝歌,位於河南省北部的淇縣。商朝武乙、帝乙 、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改稱朝歌。周滅商後,封康叔在朝歌建立衞國,都於此403年。漢代置朝歌縣,元代置淇州,明代改為淇縣。


商王

湯(子天乙)辛巳

外丙(∼勝)癸巳

仲壬4乙未

太宗(太甲)(至) 己亥

沃丁(絢)辛亥

太庚(辨)庚辰

小甲(高)乙巳

雍己(伷)壬戌

中宗(太戊)(∼密)乙亥

仲丁(庄)庚辰

外壬(發)辛丑

河亶甲(整)丙辰

祖乙(滕)乙丑

祖辛(旦)甲申

沃甲(踰)庚子

祖丁(新)乙巳

南庚(更)甲寅

陽甲(和)庚申

盤庚(每)丁卯

小辛(頌)乙未

小乙(斂)癸丑

高宗(武丁)(昭)辛未

祖庚(曜)庚午

祖甲(載)乙亥

廩辛(先)戊申

庚丁(囂)辛亥

武乙(瞿)甲寅

文丁(托)己丑

帝乙(羡)庚子

帝辛(紂)丙寅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30 12:12 PM 編輯 ]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61.60.13.214
發表於 2007-8-30 12:11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西周─其他─總論
引用「疾風燚」的留言: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建都於宗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

西周從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左右。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

周文王(昌)長子伯邑考被紂所殺。文王死後,周武王(發)即位。後來,商王紂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劇激化。周武 王率軍東征,渡孟津,與諸侯相會,聲討紂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軍與紂兵於牧野決戰。周軍全勝。紂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紂雖死,殷人勢力對周仍是一大威脅。武王死後,其子(誦)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決定稱王〔1〕〔2
〕以守父兄之業。在這期間,周公弭平了管叔、蔡叔聯合武庚率領的殷民所發起的叛亂,並征討東夷。東都成周建成,周公將王位奉還於誦,是為周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釗)死後,子周昭王(瑕)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沒。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滿),在位長達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

到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制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勵精圖治,朝政有明顯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慘敗。

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後,申侯、繒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於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政權

周武王滅眾多小國建立較大的侯國,強迫奴隸制的小邦國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諸侯與周王室的親疏關係而劃分的。周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眾建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會生產關係的基礎,也是貴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農業仍舊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


禮制與刑罰

周王朝有嚴格的禮制和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以父系社會體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為基礎,用以調解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關係。刑罰是用來控制、鎮壓平民和奴隸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罰金等刑罰和一套訴訟審判制度。


商業和交通

青銅農具使用比商代更為廣泛,排水與引水技術掌握較好,農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種植。手工業部門多,分工比商代更細,有「百工」之稱,商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國」與「都」中,出現了更大的市場。

西周實行井田制。每個男性主要勞動力授田百畝(相當於現在31畝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間更換一次分配的田地。當時普遍採用熟荒耕作制,使得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

西周時期,商業發達,有專門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海貝、海蚌和占卜用的龜甲等,往往都是從遠方貢獻和交換來的。海貝當時也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計算。舟船和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會生活

採集是當時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來源,而狩獵則是貴族的娛樂活動。周朝是多妻民族,因此引進了宦官制度,直接影響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滅亡為止。


戰爭與交往

周王朝建立以後,仍不斷用兵,常和荊楚、鬼方、嚴允、東夷、淮夷等鄰邦發生戰爭,互有勝負。與此相反,更多的則是與鄰邦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61.60.13.214
發表於 2007-8-30 06:57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春秋─人物─齊國美女
引用「風後」的留言:

說到美女,不可以不知道齊國的美女。

「豈其娶妻,必齊之姜?」
這句詩歌,從側面反映了周朝時諸侯聯姻的一個有趣情形:齊國姜氏以出美女著稱,當時的上流社會男子,都以迎娶齊國姜家女子為人生樂事。(齊國姜家先祖姜子牙先生,似乎形貌有些古怪,怎麼後代女娃們卻生得那麼嬌艷?)

最出名的姜家女兒名莊姜,詩歌讚頌她的絕世姿容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莊姜既美,而且操行也很好,令男人心馳神往,可是繼她之後的姜家女兒卻似乎在操行方面每況愈下,還因此惹出了天大的禍事。

公元前七世紀初,齊魯大地上,有一對超凡脫俗的姐妹花,她們是齊國國君齊僖公的女兒。她們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真正的名字。當然,她們姓姜,姐姐嫁給了衛宣公,被稱為宣姜,妹妹被稱為文姜,嫁給了魯恆公。

照道理說,嫁得門當戶對呀,可是這對姐妹的人生悲劇,就是跟她們的婚姻同時開始的。而她們的婚姻悲劇,又影響著公元前七世紀初的東周歷史。

公元前718年,年方十五歲的宣姜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夏天,衛國派來了使者,為太子向宣姜公主求婚。衛太子姬伋的身上也流著姜家的血液。他的母親名夷姜,曾經是衛宣公之父莊公的妃子,可是衛宣公卻與這位庶母私通,生下了這個兒子,偷養在宮外。當宣公終於繼位為王的時候,他便正式將夷姜納入自己的後宮,並立夷姜與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姬伋這年不過十六七歲,和公主的美貌聞名於世一樣,太子的俊美儒雅,也是諸國間有名的。雖然身世方面有些小小問題,但是並不妨礙他的未來國君身份。齊僖公當然立刻就答應了這樁十全十美的婚事。

嘿嘿,可惜衛國人材輩出啊,為太子求婚的使臣就是其中的表表者。回到國內,這個傢伙就立即向國君衛宣公稟報:公主簡直比花兒還誘人,主公啊,這樣的絕色美女,你老人家不如自己摘了吧。當然,臣子我如此忠心,你可不要忘記嘍。(小儲君要想當國王,還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呢,當不當得上也未見得,還是現成的國王馬屁要拍好嘍。)

老色鬼姬晉想當年無權無勢時,就敢在父王的眼皮子底下勾引庶母,德行之劣和色膽之大可想而知,如今一朝權在手,更是沒了忌憚。立即就對沒過門的兒媳婦口水直流,君臣兩個一番密商,把騙親的計劃整得妥妥貼貼。期待迎娶心上人的太子被派出使宋國,老頭兒趕緊在淇水河邊修了一座行宮,名為「新台」。小公主蓋著蓋頭,糊里糊塗地和老東西行了婚禮。直到進入洞房,宣姜才發現,當初來相親的俏郎君變成了一個鬍子花白的老頭兒。《詩經新台》,將這齣亂倫悲劇如實地記載了下來。
「新台有砒,河水淋渺:燕婉之求,『遵滌』不鮮!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滌”、“戚施”都是用以形容宣公老醜狠惡的形貌,宣姜本是滿懷才貌佳偶的願望來到衛國的,卻沒有料到最後自己的歸宿卻是這樣個老醜無德的傢伙。在別人的地盤上,她能怎麼辦呢?就這樣,公主成了意中人的後媽。

對於齊僖公來說,當然消息是讓他憤怒了一陣子的。不過他畢竟是條政治老狐狸,女兒提前嫁給了國王,對自己的好處那更是大大地,所以他也就笑納了這個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女婿。但是,可憐的公主和太子呢?老色鬼在自己的後宮裡,挑了幾個女人,送去給兒子,將其中的一個指定為太子妃。太子失去了一見鍾情的意中人,娶進門的是老爹姬晉的侍妾。你如果是一個男人,你會怎樣?根據史書上記載,從此以後,姬伋經常發呆,木訥無語。然而姬伋是個老實人,對父親更是從小就敬若神明。他沒有表示任何不滿,默默地接受了這項屈辱的安排。

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她即使被強暴,都會懷孕生子。宣姜很快就生下了兩個兒子:姬壽與姬朔。
真正的悲劇,就要在從前的情人間發生了。女人可以不愛男人,卻不可以不愛兒女。而這兩個血肉相連的兒子,更是宣姜全部的寄托和希望。十五年過去了,宣姜的兒子都長大了。老色鬼也是真的老了。

看著衰老的衛宣公,宣姜無時無刻不在為老頭死後,自己和孩子們的前途擔憂。慢慢的,她心中對那個少年身影溫柔的記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懼。

宣姜的長子姬壽,是一個清秀善良的少年,可是他的弟弟姬朔,卻不是一個什麼好貨色。終於有一天,姬朔向母親告密,說大哥從來就沒有忘記過奪妻之恨,甚至還發誓在繼位之後,要將他母子剷除乾淨。
沒有哪個母親不相信兒子的。宣姜大驚失色,帶著姬朔去找老頭丈夫,希望能夠救得兒子一命。老頭根本不覺得,這件事的禍根在自己身上,他把姬伋的生母喊來,痛罵她教子無方。姬伋的母親夷姜,就在這天夜裡自縊了。接下來,老色鬼要斬草除根了。

宣姜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她根本不願意有誰死去,更不願意死去的是姬伋。然而,宣姜的哀求已經起不了作用了,姬朔告的這一狀,對老色鬼的影響更大:他已經老了,害怕自己會死在正值盛年的長子手裡。衛宣公派姬伋出使齊國,並讓太子使用一面特別的旌旗:「四馬白旌尾」。以此為標誌,派殺手在路上準備暗殺。宣姜得知了這個消息,連忙讓自己的兒子姬壽去給大哥送信。可是姬伋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親爹,能對自己痛下殺手,堅持要出發。姬壽決心為弟弟贖罪,在送行宴上,他將姬伋灌醉,自己代替他出發了。殺手不分青紅皂白,將姬壽殺死。姬伋醒來,終於明白事實真相,連忙去追趕弟弟。
他趕到的時候,姬壽已經倒在血泊裡。姬伋痛罵殺手,歎道:「誤矣!」醒過神來的殺手一不作二不休,把他也亂刀砍死。宣姜聞聽消息,頓時昏死過去。《詩經二子乘舟》記載著宣姜對姬伋和姬壽的思念。

死而復甦的宣姜,從此也像當年的姬伋一樣,面無表情,木訥無語。在整個事件中,唯一的勝利者就是姬朔。這小子躲在暗處,狂笑不已:「殺手們真是了不起啊,一下子剷除了我兩個對手!」老色鬼不久一命嗚呼。姬朔繼位,是為衛惠公。衛國的貴族們不能接受這個壞蛋當王,發動了政變,姬朔被趕到了姥姥家。臨走的時候,他壓根就忘了他的母親。宣姜落在了衛國左公子的手裡。她請求左公子殺了她。但是衛國的貴族們並不想得罪齊國,饒了她。

齊國此時的國君是宣姜的哥哥襄公。齊襄公想出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好辦法:讓死去的衛太子姬伋的同母弟弟——公子碩,迎娶宣姜,以完哥哥的心願。既安慰亡靈,又鞏固兩國交好。衛國貴族都覺得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於是,被灌醉的公子碩和宣姜,被關進了新房。

雖然名為公主,實際上只不過國家間的聯繫工具,宣姜在茫然中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後來她又生了三男二女:齊子、戴公申、文公毀、宋桓公夫人、許穆公夫人。宣姜死於何年,沒有記載。一朵鮮花,凋謝在東周大地上。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63
用戶失蹤天數 101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61.60.13.214
發表於 2007-8-30 06:59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春秋─人物─西施
引用「浪蒼之魂」的留言:

中國四大美女之首。
 
據載,西施本名施夷光,又稱“西子”,乃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苧羅村,父親是名賣柴之人。
 
西施的美貌,眾所週知,在這裡舉兩個例子。
據說,西施自小便有心痛疾病,每當發作,輕按心口雙眉微蹙的嬌弱模樣,令村中男人為之傾倒,更有同村醜女東施模仿其動作以博注意,這便是《莊子》中的“西施捧心,東施效顰”的典故。
另有一傳說,也出於《莊子》,便是說西施浣紗江邊之時,江中之魚見其容貌,乃沉入江底不復出,正是“沉魚”一語由來。

爾後,西施祖國越國被吳國大敗於會稽山,越王句踐只得向吳王夫差稱臣,歸國後,句踐為雪恥而採納大夫文種的“美人計”,將西施送往吳國,以轉移夫差對政事的注意,作為東山再起的掩護。
最後,夫差果真被西施迷的神魂顛倒,朝事荒廢,越國見時機成熟,乃大舉進攻,獲得勝利。

對於西施於吳破之後的下落,眾說紛紜:
其一說,西施因羞憤已極,便投湖自殺。
其二說,越人擔心西施紅顏禍水,會使越國步上吳國後塵,乃將西施沉入湖中。
其三說,西施與辭官的越國相國范蠡相偕離去,隱居西湖。
 
儘管西施廣為人知,然則對於其是否真的存在,似乎尚未有個定論。
首先,《史記》、《春秋左傳》及《國語》,內容中皆未提及“西施”一詞,對於越滅吳的過程,僅提到越送美女往吳,吳滅國主因,則是吳國太宰伯嚭。
再者,最早出現《西施》一詞的,卻是年代早於西施的《管子》,一般認為,《管子》中所提及之“西施”,僅做美女代稱;《新書》、《說苑》、《新語》及《淮南子》中,也做此種用法;也因此有西施只是美女代稱一說,更有西施乃民間集結句踐獻美的形象而成一人的說法。
但除西施故事主要出處《吳越春秋》和《越絕書》外,《十八史略》、《東周列國志》,甚至是《莊子》、《孟子》與《韓非子》等書中,也見西施之名;後文人的詩詞歌賦及戲曲的詠頌,更令西施的故事廣為流傳。
 
西施•唐•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詠•唐•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五美吟其一•清•紅樓夢•林黛玉(曹雪芹)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7-8-30 07:03 PM 編輯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