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其他] 〈越古穿今─鷗之旅〉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25.230.0.71
分享 
發表於 2011-5-9 10:12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越古穿今─鷗之旅〉
附註:這是用來交明天要交的報告的XD







〈越古穿今─鷗之旅〉

提要:本篇探討主題是作家劉克襄在一九八二年出版之《旅次雜記》中的一篇散文,名為〈鷗之旅〉。文如其題,「旅」字的意義不只是屬於候鳥遷徙的代名詞,更是一趟貫穿古今的、深刻的習性。作者透過對鷗的觀察以及由詩句、記載文字等陳述,表現出他與鷗類的深刻互動,並在其後以簡短、看似不相干的突兀字句帶給讀者一種對自然的反思。

關鍵詞:自然文學 鷗 劉克襄

  


一、文章簡介

  這是一篇簡短的散文。作者描述了幾篇關於「鷗」的短則。其中有來自《越南志》的記載、古人袁凱的〈觀沙鷗〉一詩以及民國初年不知作者為誰的《鳥與文學》一書。
  作者透過資料的引用及其感想,再加上一些本身的觀察和知識用著近乎條列式的敘述,一條條帶出關於鷗的一切。

二、文章分析

  在本文中,作者先從各方資料的援引以及自己的理解、註解,去告訴讀者一些相關鷗類的資料。而資料的排序也是由古至今、有條理的敘述,做出一個時間次序的分別──但即使時間從古時至今,鷗類的習性卻仍然沒有改變。
  而先跳到文章最末。作者述說著以前迷途的航海者可以藉由觀察鷗類的飛行途徑,去找到正確的道路,但是現在「只是近來船隻進港光靠信號燈、雷達聲的指引就可以出入了。」──作者用如此平淡的語句做為一個看似沒有完結的結尾,其實也在描述人類和自然/生物正在逐漸遠離,如此不多加修飾的平白語句,更可以讓讀者讀出隱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再跳回前者敘述。
  作者在前面援引其他資料時,皆表明了古人對鷗類的記載雖然礙於沒有關查設備,常有貽誤之處,更沒有分科分目,但是若以現在優異的設備去觀察,現代人卻未必能寫出更優於古人的記載。
  我想著:「原因為何?」反覆讀了文章數次,才發覺到──又或者說體會到──古人的記載雖然沒有特別詳細,卻是一種單純人類與自然生物的貼近觀察,一種比起單純外觀、習性等制式觀察外,更加富有「情感」的欣賞。
  而鷗類從古至今,牠們的習性、遷徙模式皆是由祖先代代流傳,就像是與生俱來刻在靈魂上的印記,幾乎未曾有變,然而人和自然卻是越來越遠……從以往的得依靠著鷗類指引歸途,直至現在的科技發達而不需要依賴,人和自然生物漸行漸遠,又或者以往那種比較深的感情慢慢淡化,想來是可是讓人感到無限哀傷。

三、結論

  這篇文章算是一種「小品散文」。而他不用太多的鋪陳、太多的情感描寫,只是單純地由「鷗」為主角,讓牠貫穿古今,並且由描述牠們從古至今一貫的行為模式下,襯托出人類與自然漸行漸遠的改變。
  在作者一筆一畫的記實當中,不但可以看到對各種鷗類的簡明分析,並可以藉由其條列式的安排,平順流暢地隨著時間緩緩推進……直到末段的船隻入港已經不需依靠鳥類的敘述,已經可以看見人類和自然生物幾乎完全無相關連,殘存的,只是身為文人對於自然藕斷絲連的依依之情。


五、參考資料

1.吳明益主編,《臺灣自然寫作選》,初版二刷,二魚文化,201010月。
2.劉克襄,《旅次雜記》,時報出版,199311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