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分享] 資料分享-小說的起源以及發展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96
用戶失蹤天數 72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218.162.148.152
分享 
發表於 2007-8-23 09:51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資料分享-小說的起源以及發展
小說的起源以及發展。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古懸字,高也。是說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這裡的「小說」,是指瑣碎淺薄的言論,小道理,與作為文學體裁的「小說」並不相同。然後漢藝文志列「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第一次承認小說是一種獨立的學術流派,並解釋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敗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小說是民間稍有知識的人創造的,是居高位的所不為的;「小說」又街談巷語、道聽途說,具有虛構性。漢魏六朝的小說,還只是粗陳梗概,多為記錄民間流傳的故事,這是中國小說的早期形態。由是兩漢是迷信盛興的時代,漢代的小說和傳說,都不同程度地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

關於「小說」的起源,以往學者常常籠統言之,由於各人的看法不同,所以說法各異,以下介紹幾種說法:

l 魯迅先生認為:「至於小說,我以為是起於休息的,人在勞動時,既用歌吟以自娛,藉它忘卻勞苦了,則郅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種事情以消遣閒暇,這種事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

l 小說起源於漢武帝時的方士,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漢代張衡的《西京賦》:「匪惟翫好,乃有秘書,小說九百,末自虞初,從容之求,實俟實儲。」薛綜注曰:「小說,醫巫厭祝之術,凡九百四十三篇,言九百,舉大數也。」就是說武帝時方士,則小說興於武帝時矣。

《漢志》提倡的「小說家出於稗官說」:在古代官制中,士是公卿大夫以下地位最低的官,故通稱小官或稗官,其職掌也明確。古代政治制度中,君王聽諫是很重要的事,而士的專職,是採傳言於市,問謗譽於路,了解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與願望呼聲,這正是《漢志》所謂的「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並把它傳達給上一級官吏,以作為君主決策的依據,這就是「士傳民語」。士所傳達的內容必然廣而雜,無所不包又往往淺薄瑣碎,士在記錄這些民語的過程中,必然有所選擇整理,他最後交給上官、誦於朝廷的應該就是小說最初的形態。



先秦小說
小說的萌芽前期,也就是神話與寓言小說。

神話小說
以嚴格的角度來說,神話並非合格的小說,但是神話的內容卻深深影響後代小說的題材。神話是古代口耳相傳的民間創作,乃是初民解釋天地萬物中,非人力所能及的的各種變異現象。 中國小說的根,來自遠古的神話和歷史傳說,它對後代小說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由於神話形式的啟示,才出現小說這種形式,作為藝術形式來說,神話和小說的共同之點,是具有虛構的人物、故事,其不同之點,在於:神話的虛構,是不自覺的,小說的虛構,是自覺的,神話的故事比較簡單,人物性格著重刻劃某一點,小說的故事比較豐富,人物性格被刻劃的比較具體,也多方面,正是由於神話形式的不斷流傳與啟示,才促進了小說形式的產生。

寓言小說
先秦寓言產生於春秋末年,形成於戰國初期到了戰國中後期已臻成熟,風行於世。先秦寓言,不是獨立的寓言文學形態,而是以一種有故事情節,有性格形象的高級比喻形式出現在諸子散文中,是諸子散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同春秋戰國學術文藝興盛分不開的,可以說,它是散文的副產品。春秋戰國時代惡劣的政治環境下,委婉的建言,便以寓言的形態出現。

先秦寓言內容極為豐富,就其思想內容和客觀意義來說,大致可分為七大類型: 1.嘲諷型,例如韓非子的三虱爭訟。 2.揭露型,如莊子的觸蠻之戰。 3.恫嚇型,如列子的道見桑婦。 4史鑑型,如韓非子的唇亡齒寒。 5.歌頌型,如呂氏春秋的子罕憂鄰。 6.曉喻型,如列子的愚公移山。 7.哲理型,如韓非子的和氏璧。



兩漢小說
方士小說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早已亡佚的十五家小說中,為所作的有六家:《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百家》。從中我們可以大致瞭解漢人心目中的小說的內容。

這些以封禪、養生醫巫、厭祝之術為內容,方士所作的作品在漢代被學者當作小說來看待、正是因為其品流雜亂,所述皆機祥小術,往往荒誕無稽,與閭巷傳聞、道聽塗說並無不同,所以被列入小說家,我們可以把這類作品稱作「方士小說」。而方士小說是漢代文言小說的主流。

六朝小說
魏晉六朝文言小說開始顥示出其日益清晰的面貌與特色,從史傳文學的母體中孕育出生的軼事小說和從《山海經》、《穆天子傳》以及兩漢方士小說的母體中孕育出生的志怪小說勾勒出了這一時期文言小說最基本的面貌,高人名士的言行豐韻和神仙妖怪的傳說幻境成為小說作者們最熱衷的話題,尤其是後者,成為這一時期小說創作的主流。

這個時期的小說,分志怪與志人(或稱「軼事」)兩大類型交互彶展,湧現了一大批作品,雖然它們的成就尚難與傳統的詩文和新起的辭賦比肩,但已為世人所囑目,而文學史家亦不能無視它的存在與社會影響。

志怪小說
被《隋志》和《舊唐志》列八雜史類的大量志怪作品,在今天看來,已成為魏晉六朝時期小說創作主要內容了,其淵源當出自先秦的《山海經》、《汲冢瑣語》以及兩漢的方士小說進八魏晉六朝時期。

志怪小說的作者,有教徒、術士、文士官吏、史學家、科學家、王公貴族等,道教徒則鼓吹服藥求仙、丹鼎符篆、肉體飛升;佛教徒則宣揚靈魂不滅、輪迴報應、地獄天堂,術士則兜售陰陽五行、卜筮方式,他們寫志怪小說,「意在自神其教」其他一些作者,雖然主觀上不一定是為了宣揚宗教迷信,但都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因此,他們記述鬼神怪異與記載人間情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

志人小說
在志怪小說盛行時,志人(亦稱「清言」、「軼事」)小說亦頗為發達,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或社會病態有密切的關係。

東漢末年,有「黨錮之禍」,清流人物全遭殺戮,士大夫之流既不能隨便說話,又不能不說話,他們變換話的方式,提高說話的藝術,這是「清談」。「清談」即現在所說的「幽默」。「清談」與「清議」同出一源,但手段卻高明多了。

「清談」`之風反映在文學領域,就是笑話集和清言集的產生,笑話集產生於漢末,清言集則盛行於晉後,這兩種文學作品,都是幽默雅致帶有小品文意味的小小說,是供士大夫階層閱讀鑑賞的。



唐傳奇
在我國文學史上,通常稱唐人短篇文言小說為「傳奇」。最早用「傳奇」坐小說集名稱的,是中晚唐時期的作家裴邢,但把小說叫作傳奇,倒不是裴邢的發明,而是人們根據這種小說記敘奇行異事的特點,約定俗成的一種名稱。從中晚唐到北宋,「傳奇」這一名稱,是專指短篇文言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到後來卻有了變化,南宋和金以諸宮調為傳奇,元人也把雜劇稱為傳奇,明、清時代則稱南戲為傳奇。這樣,同一名稱,在不同時代,就有了不同的含義。

唐代一般舉人在應進士試之前,為求獲得當道大員與主是官員們的賞識和先 入為主的印象,常將自己所做的文章在投謁時呈給他們品鑑。這些文章,有一部份是詩、賦,還有一部份便是傳奇了。當時稱為行卷;而且還有一投再投的,為之「溫卷」,目的在加深批閱者的印象。由是促進了傳奇的興盛。

對唐人傳奇有著直接淵源關係的,是六朝的志怪小說。其異同表列如下:

傳奇

志怪


記敘曲折,文辭華豔

粗陳梗概


銳意幻設

傳錄舛錯


篇幅漫長

數行即盡


脫出鬼神因果的範圍

但傳鬼神,明因果


假小說以寄筆端

傳鬼神明因果外無他意



除了以上的區別外,傳奇還有它特定的格式;一文之中,常是包含有詩歌、敘述和議論,這也是志怪所沒有的。而在題材方面,傳奇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範圍比志怪大多了。而傳奇取材的優勢,正是遠離神怪,彌進人情。

按傳奇作品,初期因襲六朝志怪的模式,後來經過政治、社會、文學、宗教及科技等演變而漸漸支衍,技巧漸臻圓熟,內容漸遠神怪。有的述說豪俠事跡;有的記敘男女愛情;有的發遁世之思;有的含諷刺之意;當然還有談神說怪的。

我們現在所能讀到的唐人傳奇,大都是由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李昉等所編輯的《太平廣記》所保存下來的。為了便於研討起見,可將傳奇分作四類:諷刺小說、愛情小說、豪俠小說、歷史小說。

在近體小說出現以前,唐人傳奇是我國古小說成就的高峰。它以一系列顯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佔據光輝的一頁。其地位有三點:藝術創造的自覺性、高度的思想性、高度的藝術性。

總的來看,唐傳奇的創作方法中,浪漫主義色彩更為顯著,嚴格的、清醒的現實主義還不夠充分,在某些描寫愛情生活的作品裡,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還有結合的趨向。

宋元小說
文言小說
宋元時期的文言小說可再細分為「宋元傳奇小說」以及「宋元筆記體志怪與志人小說」兩種,茲分述如下:

宋元傳奇小說:


縱覽宋元傳奇小說的演變過程,大體上可分三個階段:

l 宋初為唐人小說的延續期。

l 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形成宋傳奇特色的時期。

l 南宋後期至元末,是傳奇體小說衰亡時期。



宋元筆記體志怪與志人小說:


宋代士大夫,除由五代入宋的降王臣佐以外,大多以科舉進入仕途。傳奇體小說與進士行卷已經絕緣,士人重經術策論,不屑於染指傳奇小說。在登上仕途或退出官場後,則以閑適之趣寫筆記多強調記實,輯錄傳聞軼事。其中有一部份帶有筆記體小說的性質,既有志怪,也有志人,大都篇幅短小,平實而少幻想,質直而少風致。這大概與士人多以儒術進身、崇尚修撰史籍有關,注意記錄有補於正史之遺佚,故所記大多為本朝軼事瑣聞。

屬於志怪類的宋人專集或總集,較著名的有宋初徐鉉《稽神錄》、吳淑《江淮異人錄》。前者多記鬼怪靈異之事荒誕無稽,寫冤魂復仇者如《陳勛》,雖然不無現實含意,但失於簡率。晚於上述兩書的北宋筆記體志怪,有張君房《乘異記》、張師正《括異志》,也記鬼怪靈異故事。

到了南宋,筆記體志怪小說的著作也不少,如魯應龍《閑窗括異志》、洪邁《夷堅志》、佚名《鬼董》等。期中卷帙最多、也最負盛名的,是《夷堅志》。至金人元好問,乃有《續夷堅志》之作。又有佚名《異聞總錄》,是輯錄宋人志怪諸書而成的志怪小說選集。

宋元筆記體志人小說,以記人言行、資談柄為主,這是繼承劉義慶《世說新語》的傳統。孔平仲《續世說》、王讜《唐語林》二書,仿效「世說體」尤為明顯,是編次舊文、分門別類,並非宋人的創作;但從材料取捨上也反映了編纂者的思想傾向、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記載宋代現實生活和人物軼事而具有小說意趣的,如魏泰《東軒筆錄》、沈括《夢溪筆談》;元人楊瑀《山居新話》、陶宗儀《輟耕錄》等筆記中,都有一些可讀的志人小說。

白話小說
宋元的通俗小說,或者說故事書叫話本。「話」就是故事的意思,「說話」就是講故事。話本或指「說話」的底本,或指摘錄史書、複述史書或文言小說的通俗讀物。

所謂南宋說話四家應為:一,小說:包括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說鐵騎兒;二,說經,包括說參請、說諢經;三,講史;四,合生,商謎。

作為說話人講唱的底本,話本的藝術形式有三種特徵:一是入話,又稱「笑耍頭迴」或「得勝頭迴」。入話有詩詞,有小故事。它的內容大都與正文有些聯繫,是說話人為了在開講正文以前等候聽眾,靜肅場面,,引起興趣。二是韻文的穿插。韻文往往在敘述故事到緊要處,或寫景,或狀物,往往起一種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而且常常表達了作者對事件的讚揚或評論。三是結尾。結尾總是以詩詞歸結全篇的寓意,大都帶著勸懲的意味。

話本小說藝術上的諸多特色對我國白話小說民族特點的形成,對我們民族欣賞小說的習慣乃至傳統的形成,都產生的深遠的影響。宋元話本出現了以後,中國就產生的所謂通俗小說。它奠定了明清小說發展的基礎。明清長篇小說中的三部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都經歷了由話本再進一步打磨加工、最後由作家寫定的過程。其中《三國演義》還是採用半文半白的語言。

而現存的宋元話本大多散見於《清平山堂話本》、《京本通俗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等小說集中。

明代小說
明代是通俗小說的天下。通俗小說直承話本而來,經過數百年的積極發展,在寫作題材上,無論歷史、神怪、英雄、世情,無不網羅;寫作技巧亦漸趨錘鍊;小說的界限更是日益清楚,不再混淆。

明代的通俗小說,又可分為長篇和短篇兩大巨流。長篇小說以四大奇書為代表。短篇小說則以馮夢龍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為代表。

至於文言小說的發展,一般說來較不受重視,主要以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餘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為代表,合稱三話。

通俗長篇小說
壹、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所記載的內容,起於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一八四),迄於西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0),主要描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賊起,宦官與外戚政爭,董卓趁亂入京,廢帝專權,於是群雄割據,後來曹操崛起,挾天子,令諸侯,平定中原。劉備由荊州入據四川,孫權承父兄佔有江東,形成魏、蜀、吳三國的鼎立紛爭,最後晉武帝統一中原,約九十七年間的史事。

三國演義的成書,是經過長時期的醞釀後,才由羅貫中所寫定,_而現今最為流行的版本,則是毛宗崗刪改後的本子。

這一部小說的存在,具有三點重要的意義:第一個意義,她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並且是一部忠孝節義的教科書。 第二個意義,是這部小說七實三虛,也就是說小說的結構七分合於史實,三分是虛構的,她鎔鑄了歷史的真實性與藝術上的真理,是正史加上民間傳說敷衍的一種想像力的再創造,所以能引起一般人對歷史的興趣。第三個意義,她可以說是長篇小說的範例。即使以西方最進步的觀點來看也毫不遜色。

貳、水滸傳


水滸傳是四大其書中評價最高的一本,也是中國第一部用語體文所寫的長篇章回小說。水滸故事的主幹,是宋江等三十六人被不良的政治和黑暗的社會逼上梁山落草為寇的事蹟經過。他們各有一段不平凡的艱險遭遇,各有突出的個性和特異的本領,但他們只有逃出家庭社會,到深山大澤中做著反抗官府的盜賊,才能生活下去的這一種迫不得已的情形,則並無不同。這是他們能在梁山聚義的唯一主因。因此,他們犯法作亂的行徑獲得了普遍的同情,雖是殺人放火的流寇,也變成民眾心中可敬可愛的英雄。

水滸傳不是一時一人一地的創作,她的成書,也和三國演義一樣,是經過宋元數百年的累積,最後才由施耐庵所寫定。書中的主要人物,如宋江等,也是確有其人,確有其事的,在宋史中便有一些零散的記載。

水滸傳的版本,汗牛充棟,一般說來,以一百二十回本的最長,也最完整。然而,在不久以後,便被金聖嘆所刪改的七十回本所取代了。



參、西遊記


西遊記這部小說所敘述的唐僧取經的故事,並非完全出自於作者吳承恩無中生有的想像虛構,其來源乃是在唐初發生的一樁真實的歷史事件。所謂唐僧,是唐代的高僧玄奘,他到西方天竺(今印度)取經的事蹟,的確信而有徵,在舊唐書、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有詳

西遊記這部小說,也和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是經過長時期的累積而成的 。



肆、金瓶梅


金瓶梅是被稱為中國第一奇書,其主要人物結構,是根據水滸傳中有關武松、西門慶、潘金蓮等人的故事加以擴大而寫成的。特別是在水滸傳中,西門慶與潘金蓮已經被塑造成奸邪、淫蕩的典型了,所以金瓶梅的作者,就藉這兩人的形象,拿來加以發揮,寫成了一百回的長篇巨構,作者的才華與創造力,實在不容忽視。

金瓶梅自成書以來,一直都是毀譽參半的,反對它的人,主要是因為書中有太多露骨的色情描寫,自來有淫書的封號。而稱讚它的人,則是著眼於它是最早期的用口語寫成的白話小說,以及它的現實性。


作為人情小說的開山之作,金瓶梅以其高妙的藝術成就標誌著中國通俗小說的又一里程碑。在通俗小說充斥著幻想中的神靈與歷史上的英雄之時,金瓶梅的注意力卻在社會中的家庭和市井人物上,描繪出一幅明代中後期的市井風習圖。

通俗短篇小說
馮夢龍大量收集宋元話本,進行去蕪存菁的改編修訂工作。此外,他自己也積極從事擬話本的創作,並收集明代其他文人優秀的擬話本作品,終於編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這三部擬話本集。

三言共有百二十篇小說,其題材十分廣闊,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頗能反應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況。依各篇的內容大致可以分成五類:一是男女愛情故事,差不多佔三分之一。二是俠義故事,讚美信義任俠精神,並對背信棄義的行為作了譴責。三是社會故事,有揭露權貴腐化、土豪劣紳罪行的,也有描寫知識份子的生活及科舉制度不合理的。四是公案故事,講的是審案斷獄的故事。五是神怪故事,把神仙怪異和社會現實混為一體,使故事情節更撲朔迷離,主旨更鮮明。

繼三言之後問世的白話短篇小說,是凌蒙初的初刻、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從內容方面來看,二拍的內容也是十分廣泛的,反映的正是明代中後期的社會現實,這與三言是一致的。二拍歌頌自由的愛情生活,反映了明代後期的商業生活,也暴露了官場的腐化和貪官的醜惡,其所表現的思想傾向與三言也是一致的。不過,二拍由於時代的影響加重,和作者個人認識的侷限,大多的作品是滿紙說教,陳詞濫調,對後代的話本小說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三言二拍成書以後,可以說已經把話本、擬話本這種形式的小說發揮到了極點。這五冊各四十篇的作品,由於篇幅浩繁,優劣互見,於是自然有人從事選節的工作,其中以署名抱甕老人的古今奇觀最為成功。古今奇觀選錄三言二拍中共四十篇小說成為一集。自從古今奇觀在明末刊印流行以來,逐漸成為白話短篇小說的範本,三言二拍反而很少被注意了。

文言小說
明代第一部、也最負盛名的文言小說,是瞿佑的剪燈新話。剪燈新話作於洪武年間,共四卷二十篇,內容大多為煙粉、靈怪一類的故事。

剪燈新話在我國文言小說史上的貢獻有二:一是把文言短篇小說從宋人修身教科書的路上拉回來。二是在繼承唐傳奇傳統所導致的追求情節新奇的基礎上,重視描寫的委曲詳盡,並開始注意普通人的命運和遭遇,以此來感動讀者。

繼剪燈新話而起的文言小說,有李禎的剪燈餘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三話雖然題材陳舊,文筆亦較前人冗弱,藝術價值也不高,但其承上啟下之功卻不容忽視,它重振傳奇一體,並在題材和寫法上兼取志怪與傳奇的因素而融合之,已開聊齋誌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的先河,為文言小說達到高峰做了萬全的準備。

總之,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有其不可忽視的文學地位,對於後代的各類小說、戲曲等,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清代小說
講史小說
明清盛行的章回講史小說,係指以史實為核心而編撰的小說。它藝術化的融合事實與想像,在人物及事件描述上有所發揮,卻不違背眾所皆知的大眾事實。

它的主題,不外開國建朝、國家安危及歷代紀事三方面,內容大致以戰爭和歷史事件為主,而且幾乎離不開神怪成分。如:「列國志傳」、「三國志演義」、「新編五代史平話」等,分別描述了戰國群雄爭霸、三國鼎立、和五代紛爭的局面。

由於外患引起的國家危機,往往激發了有意識的愛國熱誠與效忠精神。「楊家將通俗演義」描述了楊業父子及寡婦,如何一代代保國衛土的傳說。「說岳全傳」則講宋室南渡之交,岳飛英勇抗敵的故事。


「儒林外史」和清代諷刺小說
在中國小說中分出諷刺小說這一派,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儒林外史」這本書。雖然歷代皆有諷刺文學,如詩經中有怨刺詩,諸子中有寓言散文,都可以看作諷刺文學。唐代羅隱、皮日休、陸龜蒙的小品文,宋、元、明的小說、戲曲中,亦不乏諷刺世事的長短篇,但是並沒有出現真正典型的諷刺小說。到了清代,感慨世事炎涼的作品具有明顯的刺世諷人的傾向,「儒林外史」使諷刺這一手法運用的更為嫻熟,更有深度,也體現了更高的哲學追求,所以被列為中國諷刺小說的領銜之作。其後清末的譴責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都可說是承其流波。



紅樓夢與清代人情小說
崛起於明代的人情小說步入清代,不但獲得長足的發展,成為清代通俗小說的主流,而且演出多種流派,可分為四類:才子佳人小說、世情小說、英雄兒女小說、及狹邪小說。才子佳人小說上承金瓶梅,述清代男女愛情婚姻之事。這類的小說主要在清代前期,中期以後內容出現分化的趨勢,有的開拓了內容,把才子佳人的背景從花前月下移到現實生活中,經受人情事態的洗禮,類似世情小說。有的加入神怪的內容,還有的加入歷史演義的內容、或受到淫蕩世風的影響,把才子佳人變成淫夫蕩婦,但這些作品都未能大暢其勢。真正形成分流的有兩支,一是把佳人變成妓女、優伶,把花園閨院變成妓院戲館,成為狹邪小說。一是與狹義小說合流,佳人變成俠女,在刀光劍影中締結良緣,形成英雄兒女小說。

以這種分法,才子佳人小說有「好逑傳」、「鐵花仙史」、「駐春園小史」、「雪月梅」等。世情小說則在「金瓶梅」與「紅樓夢」的影響下產生,「醒世姻緣傳」、「林蘭香」是直承「金瓶梅」的軌道,通過某個家庭的興衰來表達作者的情感與認識。「岐路燈」則受「紅樓夢」影響,以人物成長為中心,塑造一個迥異於賈寶玉的公子哥兒形象。英雄小說代表則有「兒女英雄傳」、「野叟曝言」、「三俠五義」等等。至於狹邪小說,以「品花寶鑑」、「海上花列傳」、「花月痕」最為著名。



綠野仙蹤和清代神魔小說
清代神魔小說和明代是一脈相成的,「綠野仙蹤」就是清代最重要的神魔小說。它的成功,主要在其創造一個亦人亦仙的形象冷于冰,在他身上,匯聚了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理想中所有的才能美德,在人間普渡眾生,實現現實社會中無法達到的理想,因此廣受讀書人歡迎。另一部作品「鏡花緣」,儘管寫的是花神下凡和和海外奇聞,但把它算做神魔小說卻顯得勉強。因為作者李汝珍想表現的不是那些神仙技能,而是自己淵博的才識,其中較為進步的婦女觀點則令人耳目一新,所以也有人把它視為社會問題小說。還有根據民間傳說加以改編的神魔作品,如「濟公全傳」、「雷峰塔奇傳」,儘管藝術價值不高,但因得到民間百姓的喜愛而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結 論
對於中國小說的總結,我們可以用韓秋白和顧青在其所著的「中國小說史」中所提到的話來做結:「我們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最基本的特點,在於他具有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種不可混淆的涵義,並由此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時期稗官的雜記,是對流行於街頭巷尾的小知小道的簡短的記錄,實際上是一種隨筆文學。在中世紀,因為對虛無飄渺的神仙鬼怪和人間愛情悲歡的述寫而獲得長足的進步,形成志怪和傳奇兩個題材和寫法上都具有特色的分支,其作者和讀者主要都是那些高雅文人。通俗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是對說話人口中豐富多彩的故事的記錄和再加工。明清時期,由於大量天才文人的積極參與而獲得巨大的發展,形成了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小說、人情小說等多種流派,他們面對的,則是廣大的平民百姓。儘管我們並不否認這兩類小說之間的影響與交流,但我們可以認定,他們屬於兩種不同的文體,有著迥異的淵源、觀念和演變軌跡。」

參考資料

http://staff.whsh.tc.edu.tw/~hua ... a_novel_history.php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