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歌賦] 台灣史歌並序
東方孤月
平民
Rank: 1



UID 305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5
金錢 150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2-10-29
用戶註冊天數 4169
用戶失蹤天數 3548
狀態 離線
211.74.246.240
分享 
發表於 2014-5-27 09:37 AM  資料 私人訊息 
台灣史歌並序
昔有連橫作《臺灣通史》,使後人更能明瞭臺史,亦重修之並裨補闕漏,校野史,訂正史,讓臺史能千古流傳。今晚輩不才,略作《臺灣史歌》,以解莘莘學子讀臺史之難,篇幅雖短,然涵蓋臺史各代之重要記事,自遠古至今日之繁榮。
    寫此歌亦讓後人之前人披荊斬棘之艱辛,望今人能勵志圖新,延續古人之榮耀,光國家之盛




臺東長濱八仙洞,打製石器及用火,只知漁獵和採集,由此可知舊石器。
分布廣闊大坌坑,以之農耕和製陶,磨製石器粗繩紋,這是前期新石器。
墾丁文化有稻米,臺北圓山有貝塚,此時已有細繩紋,進入中期新石器。
臺東卑南有石棺,社會階級制度嚴,貧富差距漸出現,晚期新時尚未完。
臺北八里金屬器,十三行有煉鐵爐,商業行為亦發達,據傳凱達之祖先。
地理發現國際爭,福爾摩沙葡人喊,北有日人南有漢,大員高砂是臺灣。
西班牙人佔基隆,想與東瀛有來往,譬如貿易與傳教,可惜遭到鎖國策,
後又遭逢荷人攻,不如放棄回南洋。荷人北上預駐澎,遇到明將師不利,
便將目標向大員,築城傳教又撫番,新港文創易信教,也向大陸招漢人,
可惜重稅和苛政,引得漢人舉旗反,荷人巧用番民力,此次起義不成功。
民怨此時已高漲,恰逢神州也易主,延平郡王領兵來,內有接應外有兵,
迫不得已荷人降,從此大員改東都,國姓爺來日未久,便騎白鯨歸西去,
東都便由鄭經領,先改東都為東寧,後改州為縣來用,軍屯各地利軍民,
鄭氏諸葛陳永華,內政發展兼文教,設立學校建孔廟。適逢三籓亂大清,
利用機會欲復國,無奈兵敗如山倒,失去沿海商業點,經濟已經不如前,
加上繁稅苛役施,人民早已苦不堪,時逢施琅來攻臺,明鄭軍隊接連敗,
看來國祚已到頭,克塽只好來投降,明證確定不復存,這時宮中有爭論,
不知棄臺或留臺,幸有施琅力留臺。但也只有消極治,只為防臺而治臺,
渡臺禁令使家破,男人來臺眷禁攜,社會問題漸萌發,性別比例已失衡,
羅漢腳數日漸多,民變械鬥亦增加,三年小亂五大亂,康熙時期朱一貴,
自此府城有柵護,乾隆平定林爽文,事後才以石築城,諸羅縣改嘉義縣,
同治皇帝小刀會,戴潮春於彰化起,歷時最久用臺勇。英法聯軍開港口,
工作增加民亂少,禁令漸鬆收入多,成家立業不再亂。西力東漸風雲起,
美國羅妹留伏筆,牡丹事件日侵臺,清朝趕派沈葆楨,來臺協防與建設,
從此消極轉積極,丁日昌來整飭吏,其餘政策皆空話,中法戰爭銘傳來,
建省設郵蓋鐵路,新式學堂辦教育,開山撫番採樟腦,甲午戰爭連失利,
宰相割臺民不服,藍天黃虎現臺灣,戰爭未打總統逃,臺北紳商迎日軍,
乙未抗日剩中南,八卦一役增義民,日軍南下勢破竹,台灣官府已放棄,
只剩民間游擊隊,抗日三猛失敗後,武力抗爭轉議會,林獻堂與蔣渭水,
為臺議會貢獻多,日警欺壓原住民,莫那魯道帶族反,毒氣飛機來鎮壓,
引起國際撻伐聲。七七事變皇民化,文官總督換武官,南洋農業臺工業,
臺人日子又變苦,一九四五終回歸,望見國軍心失落,五天五地講心聲,
查緝私菸導火線,群起激動討公道,國軍不管開槍殺,引發二二八事件,
後有清鄉與戒嚴,白色恐怖臺人靜。土地改革農有地,地主資金投工商,
台灣經濟漸起飛,就此進入四小龍,經濟奇蹟各國仿。八二三後兩岸定,
恰逢韓戰美協防,形勢確定不再改,和平統戰相暗爭,外交務實結友邦,
主動參與國際事,但願世界注意臺,企盼發光與發熱,人民也能好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