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分享] 塞勒姆獵巫事件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14.41.20.214
分享 
發表於 2015-7-19 02:45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塞勒姆獵巫事件
來源:http://history.pansci.tw/post/124465148075/7-19-salem-witch-trials

--

【科學史上的今天】7/19——塞勒姆獵巫事件(Salem witch trials)

1692年的今天,現今的麻塞諸塞州猶是英國的殖民地,其中靠近海灣的塞勒姆小鎮鎮民齊聚廣場,圍觀五名女性同時被處以絞刑;她們共同的罪名是──女巫。

雖然獵捕女巫不算新鮮事兒,早自十五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各地就掀起了民間自發的獵巫運動,許多無辜女性被指與魔鬼訂定契約,使用巫術迷惑或傷害他人,因而被嚴刑逼供、慘遭處決。不過這股熱潮到十七世紀末已開始消退,英國本土更是自1682年之後就不再有人因為巫術罪名被處死,沒想到十年之後,反而在她的海外殖民地再現獵巫高潮。

這起事件源自當年二月,兩位分別9歲與11歲的小女孩突然全身痙攣,蜷伏桌下,大聲尖叫,亂扔物品。其症狀頗符合相傳的著魔現象,加上醫生檢查她們身體並無異狀,於是耳語開始在鎮上流傳。沒多久另幾位女孩也出現類似症狀,在大人的強力要求下,女孩們指認了三個對她們作法的女巫:一位遊民、一位黑人女僕與一位幾乎不上教堂的婦人。

她們三人被拘禁後,事件並未就此平息,越來越多人被指控是女巫,對象擴及中上階層,最後連男性也難倖免,到了五月已有62人遭到拘禁(那位不上教堂的婦人已死於獄中)。鑒於事態越演越烈,麻塞諸塞區的行政首長特別成立了由七人組成的法庭專門審理塞勒姆鎮的巫師案,但他們憑藉的卻多是《女巫之鎚》此類書籍中荒誕無稽的判別方法。

1692年6月10日,一位愛著奇裝異服,不守清教徒習俗的婦人成為第一位被吊死的犧牲者;7月19日,一次處決五位女性,之後每月都有人被處以絞刑。直到幾位哈佛大學的意見領袖公開抨擊法官採信幻覺、夢境等心靈證據,行政首長才在十月底解散特別法庭,並在半年後釋放所有被羈押的人,總計已有19人遭吊死,一人被刑求而死,還有數人死於獄中。

回顧這起獵巫事件,科學家推斷一開始那些女孩的症狀是因為食用了被麥角菌汙染的穀物;社會學家則從社會背景分析,指出當時原本安寧穩定的塞勒姆遷入大量新移民,一方面原來的居民對新來者懷有戒心,一方面貧富不均引發階級衝突,形成小鎮內部的緊張對峙,因而醞釀出一發不可收拾的獵巫事件。鑑古推今,我們仍須當心獵巫運動披上各種不同的外衣出現啊!
頂部
紫月
元老



UID 13
精華 0
積分 26665
帖子 2526
金錢 27806 俠幣
學問 3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4
用戶註冊天數 6062
用戶失蹤天數 779
來自 太虛智星
狀態 離線
123.195.25.178
發表於 2015-7-19 11:46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看過一本由現代人們調查這段歷史的小說,還挺不錯的。

最後竟然肯定了巫術的存在

遺失的薩林魔法書The Physick Book of Deliverance Dane

作者: 凱薩琳.霍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67067

網友認真分析的心得
http://marukoariel.pixnet.net/bl ... 4%E6%B3%95%E6%9B%B8

「一般來說,女巫多半是經濟狀況窘迫或沒有家人的中年女子,受到社會排擠,因此沒有社會地位和政治影響力,背負的罪名往往是追求邪惡異端。然而有趣的是,這些指控卻揭露殖民時代普世大眾的狹隘思想。換成在現代,如果有人可以操控大自然,暫時停止時間運作,或是預言未來,絕對會大肆發揮這股力量去製造天翻地覆的驟變。反觀在殖民時代,女巫帶來的多半是世俗災難,比方造成雞瘟、讓牛奶發酸,或使他人損失財物。這些枝微末節事件的影響,出現在早期殖民時代的宗教信仰層面。」

「薩林鎮女巫大嬸可用許多層面解釋,部分歷史學家主張起因於鎮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海港小鎮的居民和農村聚落的莊稼漢兩派人馬相互競爭而引起緊張情勢。有些學者則指向幾個家族間長久的忌財與不睦,禍首是不受歡迎的山謬.派瑞斯牧師以及他的財務政策。在我眼裡,這個事件是喀爾文教派最後的掙扎。十八世紀初,薩林鎮從一個宗教為主的市鎮轉變成多樣化的貿易城鎮,依賴造船業和漁業。來自英國的新移民對於新殖民地商業利益的興趣遠大於宗教,原來居住在當地的狂熱教徒反而受到排擠。我認為女巫審判正是這些驟變的前兆,同時也是北美巫術之說的最終爆發。女巫事件為這個扎根於中古世紀的年代畫下句點。」

如果用科學家、歷史學家理性的角度檢視,大概就是如上述兩段中主角康妮在哈佛研究所口試的流暢回答。

然而,凱薩琳.霍歐在本作中運用的是「如果巫術真實存在!」的觀點,來回顧這段歷史,便呈現了不同的風貌與意義。我原本以為,採用了相信魔法的論點,代表《遺失的薩林魔法書》就是一本「奇幻小說」。結果不然,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完全奠基於真實歷史,運用一六八一年、一九九一年兩個年代的歷史交錯敘事進行,當代所出現的人物迪麗芙倫絲.丹恩、莎菈.懷爾德、蕾貝卡.納爾斯、蘇姍娜.馬丁、莎菈.固德,和伊麗莎白.霍歐全都是真實存在的,使得本作成為一部相當扎實的歷史小說。

對部分讀者來說,歷史小說可能會出現較多資料堆砌、文章不易讀的缺點。但《遺失的薩林魔法書》這問題不大,在主線很單純(就是要尋找這本失落的魔法書嘛!∼)的情況下,沒有太多干擾,倒不會有模糊焦點的情況。在回顧古代的幾個段落中,看似稍嫌繁瑣,但對想回顧、認識這段女巫審判事件的讀者而言,就是一位歷史作家搜集資料後為你呈現的珍貴片段,是一種有趣的「念書懶人包」,就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啦!

http://heero.pixnet.net/blog/pos ... 3%EF%BC%8E%E9%9C%8D

[ 本帖最後由 紫月 於 2015-7-19 11:47 PM 編輯 ]
頂部
紫月
元老



UID 13
精華 0
積分 26665
帖子 2526
金錢 27806 俠幣
學問 3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4
用戶註冊天數 6062
用戶失蹤天數 779
來自 太虛智星
狀態 離線
123.195.24.8
發表於 2015-9-4 10:12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沒想到自由時報會轉載這個東西當作副刊的

故事》誰與魔鬼打交道:十七世紀美洲大陸,一起女巫審判引發的風暴(1/3)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252083
事實證明,「女巫獵殺」對大多數人來說僅僅是一個用來解決私人恩怨的藉口,將偷了一隻牛、搶了一隻雞之類的紛爭上升到耶和華與路西法的決鬥台上。人們為了自保或復仇,紛紛指稱那些跟自己有過節的人為巫師,指證歷歷的述說對方是怎樣用巫術迷惑自己,甚至出現了丈夫指認妻子、女兒指認母親為女巫的情節......
作者:故事| 2015-03-09 00:00  神奇海獅

故事》誰與魔鬼打交道:十七世紀美洲大陸,一起女巫審判引發的風暴(2/3)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252090
當時人們相信,女巫的魔法其實是一種放射狀的粒子,當這種粒子進入人的身體裡後,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然而這樣的粒子會隨著尿液排出,只要這些摻了尿液的蛋糕被狗吃掉,粒子就會彈射到施法的女巫身上折磨女巫......

故事》誰與魔鬼打交道:十七世紀美洲大陸,一起女巫審判引發的風暴(3/3)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252104
想知道歷史會如何評價你的,就必須審視自己的行為。──因為歷史評價的唯一標準是在於,誰比另外一方更重視生命的尊嚴。
頂部
紫月
元老



UID 13
精華 0
積分 26665
帖子 2526
金錢 27806 俠幣
學問 3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4
用戶註冊天數 6062
用戶失蹤天數 779
來自 太虛智星
狀態 離線
123.195.30.84
發表於 2015-9-8 09:22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讀者投書】連虹雅:熔爐,從女巫事件看美國的反恐戰爭  2015/03/28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590

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作品《熔爐》(The Crucible)是以美國麻州小鎮塞林(Salem)於1692年著名的女巫審訊案之真實事件為藍本,所創作的舞台劇劇本。當時社會風氣保守,住著許多清教徒,而孩子們在清教徒的社會,是不被允許隨性唱歌跳舞的。1692年某個晚上,有女孩突然出現怪異舉動,痛苦地扭動身軀,鎮上其他幾個女孩也陸續出現相同的症狀,嚇壞了全鎮的人。醫生也診斷不出所以然,只好解釋說她們是中了巫術。至隔年夏天,已有超過百人遭逮捕,10多人因被判女巫罪而被處死。直到10多年後,才有女孩說出當年的秘密,指出一切指控都是假的,不過恐怕也為時已晚。

1950年代,美國因為對於共產主義滲入感到恐慌,境內掀起了以「麥卡錫主義」為代表的反共與排外運動,出現所謂「忠誠調查」現象,上千萬美國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審查。受到麥卡錫時代事件的啟發,利用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來進行實質的政治迫害,米勒曾被邀請作證,被要求出賣朋友。

在這股白色恐怖的氛圍當中,米勒有感而發而寫出《熔爐》,替無辜者發聲。故事主角是位名約翰普羅克特(John Proctor)的農夫,他拒絕相信鎮上有女巫橫行的事實,成為少數幾個被指控入獄的受害者。法官對於受指控者的判決變成了「若不承認其罪行,就將其處死」的方式來處理,也就是說:若一人希望活命,就得承認自己犯下巫術的罪行,即使那可能不是事實,而必要時刻,還得供出其他名字。亞瑟米勒把自己想像成約翰普羅克特,將自己的遭遇寫進劇本裡,好比假設自己如果受到麥卡錫的審判,他將與劇中主角選擇同樣的命運一般。米勒當時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朋友放棄而向政府「認罪」、供出可能反美的名字給政府,或是選擇犧牲自己,成為流亡者,離開美國。

米勒在寫這劇本的同時,想必也知道這般的寓言將一再地被世人回顧,它不僅是1950年代的故事,也不單只是改編1692年麻州賽林的女巫審判一案。在各個文化角落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與歷史悲劇,米勒的《熔爐》多年來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在各國的舞台不斷地以各種形式呈現。60年後的今天,劇本所描繪的情形依然能與當前局勢產生某種程度的共鳴,想起來也是挺不幸的。這劇本無疑地是個警示,警惕著我們:有心者能夠利用宗教名義與忠誠度來操控他人,以達到自己追求的目的。米勒希望藉由他的作品抨擊無理迫害的邪惡與失實指控的可怕力量,在《熔爐》裡,便能窺見有人試圖控制全村的人來進行私心的報復,最後演變成人與人之間互相指控猜忌,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狂亂。

很不幸地,任一文化或國家,都可能會利用法律或宗教信仰等形式來壓制控制人民,更不幸地,在經過數百年的時間,類似的情形還不斷地在發生。例如在911事件過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簽署頒布的愛國者法案(Patriot Act),該法案能夠讓美國政府以反恐名義,擴張美國政府權限,利用必要之手段阻止或避免恐怖主義之發生,政府機關也能夠掌控搜索人民通訊、醫療、財務等各種類型紀錄與活動。基本上,依照此法案,政府便能擴大其可管理之範圍與權限。2013年,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將手中握有大量美國國安局濫權監聽的證據爆料給前衛報記者格林華德(Glenn Greenwald)之後,此類國家安全議題再度引發激烈討論。類似的案例故事在全球甚多,仍層出不窮。

地緣政治改變看似不太,同時卻也有日益更新的反恐戰爭型態。我們人類或許在科技與觀念方面相較於從前是改變進步了許多,卻大概也沒有太大的進化。戰爭依然存在,只是作戰策略與實體型式有了改變,人類仇恨並沒有減少。我們爭取來的民主自由與和平,看似還是同樣脆弱。

(作者為臺灣民主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我現在才知道,這個背景有太多人在玩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