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討論] 五月:春秋戰國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98
用戶失蹤天數 136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61.60.13.213
分享 
發表於 2008-5-2 07:07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五月:春秋戰國
本帖將提供「春秋戰國」的相關討論。

由版主定出題目發帖,每次至少張貼兩篇相關資料。

以一或二個月為期作討論,時間將視情況增長減短。

請大家踴躍發言,以帶動討論氣氛。

所有資料將在主題結束後,統一由版主整理貼至「《朝代》」帖。

[ 本帖最後由 浪蒼之魂 於 2008-5-3 09:28 PM 編輯 ]
頂部
紫月
元老



UID 13
精華 0
積分 26665
帖子 2526
金錢 27806 俠幣
學問 3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4
用戶註冊天數 6097
用戶失蹤天數 814
來自 太虛智星
狀態 離線
123.195.15.207
發表於 2008-5-3 12:01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最近剛好又在重翻越女劍,所以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吳越雄霸東南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賄賂吳臣伯嚭並送給吳王珍寶和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不過重點是夷光與文種是否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啦
頂部
疾風燚 (滅風部─疾風燚)
元老

亞聯警政總長



UID 7
精華 3
積分 30031
帖子 2960
金錢 72611 俠幣
學問 12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101
用戶失蹤天數 55
來自 亞洲聯盟東亞區第三海島嶼
狀態 離線
122.118.181.74
發表於 2008-5-3 11:11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說到春秋,可是我最喜歡的時代。

是個亂中有序,序中有亂的時代。

而不像戰國是存粹的大亂,無禮。




老子(前462年[1]—前302年之後),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説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爲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

籍貫,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厲鄉曲仁里,鹿邑縣境內仍有「老君台」遺址。(另一說法是安徽渦陽,老子東太清宮是渦陽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周朝守藏吏,在周朝首都洛陽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國家檔案。
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在現在洛陽仍然有「孔子入周問禮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後西出函關,被關令尹喜求留,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
末年不知所終,據說到了今天的小亞細亞,同現在的基督教有一定的淵源。不過這是一種傳說,缺乏歷史考據。
莊子書中載有「老子死,秦佚哭之,三號而出」[2],有人認為這是老子老死於秦國的證據。
《史記》卷63《老子列傳》對老子的事跡已不能確定,將李耳、老萊子與太史儋並列,稱老子一百六十余歲或二百余歲。
一說老子並沒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 《三國志·魏書》:「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但是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有人曾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聖經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這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經》,也直接叫做《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在天寶二年,追封他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天寶八載則冊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載就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頂部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101
用戶失蹤天數 76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22.118.185.102
發表於 2008-5-24 08:06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越女劍真的很讚!!)

---回歸正題--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 (書)為南華經。

生平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2] 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蒙人。蒙又稱蕭蒙或小蒙,據考證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所以莊子是宋國人。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余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托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管理楚國政事。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龜而不為廟堂之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老子的學說,除了強調自然的一面以外,還有講權術的一面。老子說「柔弱勝剛強」,《老子》中也處處強調這一點。所以後來法家的韓非也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再道物關係上,老子和莊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也認為道生萬物,但莊子強調道在物中,認為道無所不在,甚至「在螻蟻」「在屎溺」。


政治主張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聖人,而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對於聖人,莊子批評「黃帝尚不能全德……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說孔子是「魯之巧偽人」。莊子還說「凶德有五,中德為首」,所謂「中德」就是有心為德,有心為德就要虛偽,「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會導致天下大亂。莊子還對聖人學說的積極性懷疑,認為聖人可以使一人變好,也使三人變壞。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對於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仁義治國和法家的以刑罰治國。莊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樂違背人性,會使百姓「失其樸」。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為知是「爭之器」,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治國,任其自然,認為「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無容私」,「汝游心於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跡。

在莊子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人如果得「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莊子「道通為一」(《齊物論》)的思想和近代 Teilhard de Chardin 的哲學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子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了。


文學貢獻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採用的是「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向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不像儒家一樣被官方奉為經典,但莊子卻對後世的中國有著重大的影響:

「小國寡民」、「逍遙適己」的思想成為大一統帝國狀態下的中國文人保持思想自由和精神獨立的重要支柱及理論基礎。
「莊騷傳統」對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浪漫主義和田園派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盜亦有道」,後世非官方社會的重要行為準則,源出《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在《莊子》一書中,對儒家如孔子時常嘲諷。孔子時常成了茫然的一位老師。後世,司馬光曾寫過道家的著作,也專門研究過莊子,但他也公開表示,自己並不喜歡道家學說,還是以儒家為主。
頂部
浪蒼之魂 (茗劍入魂•上官魂樂)
元老



UID 9
精華 1
積分 10865
帖子 2791
金錢 16551 俠幣
學問 0 單位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8-22
用戶註冊天數 6098
用戶失蹤天數 136
來自 天涯海角•雲遊神處
狀態 離線
61.60.13.213
發表於 2008-7-3 07:15 PM  資料 主頁 文集 私人訊息  Yahoo!
此主題正式結束。

資料將擇時整理至「《朝代》」帖。

感謝大家的資料。

如有相關資料,歡迎大家繼續補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