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分享] 俄國二月革命-臨時政府-十月革命
白衣夫人 (陸劍希)
管理員
Rank: 9
--10年滿--正式引退-- 20160830


UID 6
精華 4
積分 68361
帖子 11409
金錢 113713 俠幣
學問 30 單位
閱讀權限 255
註冊 2007-8-20
用戶註冊天數 6065
用戶失蹤天數 41
來自 蜀地恭州
狀態 離線
122.118.182.57
分享 
發表於 2008-5-3 01:45 P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俄國二月革命-臨時政府-十月革命
俄國二月革命
  俄國二月革命(按照格里曆便稱為三月革命) 在1917年3月8日 (儒略曆2月23日;除了特別註明,下列日期一律用西曆顯示) 於俄羅斯發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國革命的序幕。其即時結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遜位,俄羅斯帝國滅亡。革命中沙皇失去權力,而且有大約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亂中被殺或受重傷。繼而統治俄國的新政府是自由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的政治聯盟俄國臨時政府,用以謀求政治改革及創造一個以民主選出的行政部門與立憲會議。
革命導火線:戰爭的影響
  革命爆發的原因,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經濟的破壞,以及人民對沙俄政府專制統治的不滿。當時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統帥,率領俄軍在東線征戰;他就把政府交由其妻亞歷山大拉皇后與其他官員管理。而且,他又誤信拉斯普京,讓他令政府充滿貪污,使內政混亂。國家局勢漸趨緊張,因為俄國之參戰在後來造成很多尤其是經濟上的問題。
  在一戰中,由於俄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並且,應協約國的多次要求,為了配合西線戰事,俄軍多次主動發起攻擊,迎擊德國、奧匈帝國以及南方的奧斯曼帝國。俄軍最初略有小勝,但面對著多線作戰的窘迫局面,遭受嚴重挫敗,例如在東普魯士大敗於德軍。工廠產量下跌、鐵路系統欠缺效率以及後勤保障極其不力是俄國數次失利的原因。同時,俄軍戰術戰法陳舊落後,軍隊領導人將私人恩怨帶入戰場,導致開戰後俄軍即遭慘敗。後來應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要求,為了配合英軍的登陸作戰和緩解西線壓力,俄軍發動了夏季攻勢,遭到重大損失,人員俘虜達100多萬,國內統治岌岌可危。
  到了戰爭後期,俄軍有超過一百七十萬士兵被殺,五百九十萬則受傷。逃兵者眾,將領與軍官能力平庸,以致整體士氣低落。某些部隊出戰時,竟然沒有充足的彈葯與其武器相配。
  俄國後方則有嚴重饑荒,物資短缺。基於德軍的猛攻與邊境封鎖,俄國經濟最終被拖垮。擁有一些自由派成員的杜馬向沙皇建議組成類似1905年俄國革命後建立、不久後被他取消的君主立憲政府,但被他拒絕。
聖彼得堡暴動
  1917年2月寒冬、食物短缺、民不聊生,加上經濟崩潰,大眾起義的誘因業已齊備。結果,俄國首都聖彼得堡 (一名彼得格勒) 的工人率先發動罷工,展開革命的序幕。
  3月3日,聖彼得堡的大型工廠普提洛夫工廠工人宣佈罷工。罷工工人被解雇,引致其他工廠的罷工。由於有些示威者要求增加麵包供應,部分該廠的工人找到繼續罷工的理由。雖然示威者偶爾與政府軍隊有衝突,但首天沒有人死傷。在往後幾天,罷工工人雲集在聖彼得堡,局勢漸趨緊張。
  3月8日,示威者為慶祝國際婦女節而舉辦一連串聚會與集會,並漸漸把活動政治化。參與者首次使用在俄國較為令人敏感的口號,例如「反對戰爭」與「結束專政」等。二月革命終於爆發。這次,警民衝突,引致雙方互有死傷。示威者準備好武器,搶掠警方的總部。
  3月10日,沙皇政府派出一大隊士兵掃蕩該城。士兵最初擁護政府,殺害了不少示威者,但後來愈來愈多士兵倒戈反向,支持起義,令起義浪潮更趨激烈。這個時候,沙皇深感不安,於是解散了杜馬,並下令選出一個臨時委員會。
沙皇退位
  沙皇得悉彼德格勒的示威,並決定乘火車到彼得格勒維持大局,以期改善情況。然而,他返國的真正原因是他包括獨子阿列克謝皇儲等子女染上麻疹,故此他要返回該城市附近的沙皇別墅陪伴他們。不過,當他到達目的地之時,迎接他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勸喻他退位。3月15日 (儒略曆3月2日) ,沙皇宣佈與他的兒子退位,並提名其弟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大公繼承皇位。但是,由於彼德格勒內的所有軍隊站在示威者的一方,大公在3月17日拒絕皇位,俄羅斯帝國就此滅亡。彼德格勒蘇維埃首先舉行選舉,而臨時政府最初則在杜馬與蘇維埃支持下組成。俄國出現了「雙重政府」。
俄國臨時政府
  俄國臨時政府;(1917年3月3日─10月26日)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後,在彼德格勒成立的政府。
  1917年,二月革命發生,沙俄政府崩潰。原屬政府的杜馬與彼德格勒蘇維埃爭奪政府領導權。雙方最後和解,決定成立一個臨時政府,並讓它主持俄國立憲會議的選舉。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其弟米哈伊爾大公拒絕接受王位,王朝正式滅亡。臨時政府接管俄羅斯,但由於蘇維埃漸漸壯大,臨時政府的統治能力非常有限。雖然蘇維埃最初支持臨時政府,但後來掌握軍隊、工廠和鐵路,又得到工人支持,故此便拒絕加入政府。所以,俄國現下正是「雙重政府」之局。
  臨時政府先由李沃夫王公擔任總理,後由克倫斯基接任。它成功舉辦立憲會議的選舉,但由於沒有讓俄國退出一戰,以致民不聊生、失去民心。也許因為政府僅僅是「臨時」的,它不願意當機立斷,於是就令其他政治勢力有機可乘。首先,右派引起科爾尼洛夫事件,大大削弱了政府的統治能力;事件更令左派壯大。最後,列寧主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讓布爾什維克黨主政。在布黨人解散立憲會議之前,布黨政府仍稱為臨時政府。
俄國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共產革命等)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個階段。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儒略曆10月25日),經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克倫斯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導致1918-1920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的成立。
過程
  11月7日下午,2萬名赤衛隊員和士兵包圍了臨時政府—冬宮。晚上在阿芙樂爾巡洋艦上起義成功的士兵開始炮轟冬宮。赤衛隊員和士兵經過艱苦的拼殺於次日凌晨2點攻陷冬宮。
影響
  由於列寧承諾會在革命後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後,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後遇害。共產黨徒引發內戰,托洛斯基說蘇維埃的權力是由內戰建立的。內戰後俄共的權力才建立起的。
  十月革命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工人階級奪權理論的一次實踐。俄羅斯十月革命使得馬克思主義在許多國家得到傳播。最早是由紅軍傳播,波蘭進軍失敗後,有引起戰爭傳播共產主義的意念,最早是由史達林提出。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直接導致了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抗,直至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頂部